科幻小説正在承擔文學的傳統功能

時間:2012-03-14 09:10   來源:新京報

  劉慈欣,科幻迷親切地稱他為“大劉”,最近兩年以《三體》系列引起一輪科幻閱讀的熱潮。最近,《人民文學》雜誌在3月號上刊發劉慈欣作品專輯,這是30年來《人民文學》第一次關注科幻寫作,也可以理解為科幻小説正在進入閱讀主流的一個標誌。

  《人民文學》雜誌刊載劉慈欣的四篇小説,在科幻傳播上具有重要意義。《人民文學》作為主流文學的旗手之一,在改革開放初期,刊登過童恩正的《珊瑚島上的死光》,後來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説獎。這回又一次刊載科幻文學,可見主流文學對這種文類重新重視。

  科幻小説是中國文化中沒有的文種,其他如武俠、言情、偵探、魔幻等都有自己的本土淵源。科幻是工業化時代的一種文學。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科學、工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代表的現代工業題材,在文學中佔比較小。今年,中國城鎮人口首超農村人口,是一個劃時代事件,表明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科幻是反映這個現代化進程的文學,它關注城市、技術、未來對人的影響,這在傳統主流文學中並不多見。比如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大都以鄉土、歷史為主題。所以説,首先是時代和社會的變化,影響了文學傳播方式。

  《人民文學》這次選擇了劉慈欣,因為他是最有影響力的科幻作家,他的《三體》在不同的領域都贏得了口碑。這既是市場上的考慮,也有更大的眼光,也就是著眼文學本身的變革,包括文學的內容、審美趣味和表現方式。科幻的主題常常是物,是自然規律,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人在裏面有時不值一提。但反過來看,這可能正是在探討一種新的人性。當一個人成為機器,當他的基因都被改造了,這樣的人,是什麼人?這是文學以前沒有面對過的。還有,比如外星人,他們與人類的交往,將産生什麼關係?以前以為這很虛幻,但在這個宇航的、生物工程的時代,是需要認真對待的,是嚴肅主學的命題。小説反映人性,那麼,人性中,除了情感,還有智力因素,使人類區別於動物。科幻小説比傳統小説更多地展示了智力的審美。

  《人民文學》選擇的這四篇小説,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文學不是無病呻吟,它不僅是語言的藝術,而且還要回答現實關注的問題,同時要回答終極問題。如《微紀元》,它講大災難之後的時代,為節省資源,要把人做得足夠小,這裡有小人國的傳統,但他是科技的結晶,創造了新的烏托邦。比如《贍養上帝》,探討的是老齡化社會,是不同文明間的關係,人與創造者的關係。再比如説《詩云》和《夢之海》,講的是藝術在高技術時代的歸宿,講的是人類在宇宙中的渺小……以前,認為科幻小説是兒童文學,是晚上催眠孩子用的,不可能反映深刻的命題。但現在它在做這個。它在做某些主流文學已經放棄了的文以載道的工作,這是一種值得注意的回歸。

  《人民文學》著眼科幻傳播,我想是在恢復中國文學的一些傳統,比如,想像力、傳奇性、可讀性等。如果把這些與工業化、後工業化時代的新的人間生活結合,將獲得一種意想之外的迴響。(韓松)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