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剪紙”是如何貼近百姓的

時間:2012-02-24 13:39   來源:解放日報

  年前,文化部正式公佈《2011-201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全國共有528個縣市、鄉鎮和社區因其地方特色文化在當地的廣泛推廣而榜上有名,上海有12個項目上榜,徐匯區楓林路街道上海剪紙是其中之一。

  上海剪紙在徐匯區楓林路街道可謂家喻戶曉。楓林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潘薏介紹,粗略估算,在這個戶籍人口近10萬人的社區,竟有數千人通過各種途徑參加過剪紙興趣班、普及班、提高班等培訓,至於喜歡剪紙、知道剪紙的居民則不計其數。

  上海剪紙為何如此普及?得從2006年説起。當時上海以王子淦、林曦明兩位身居上海的剪紙大師為代表人物,將“海派剪紙藝術”列入上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8年,因林曦明常年住在上海市徐匯區楓林路街道,而他又是當時“海派剪紙藝術”最具代表性且健在的傳承人,因此海派剪紙藝術保護傳承點落戶徐匯區楓林路街道,並將“海派剪紙藝術”更名為“上海剪紙”。同年,楓林路街道與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共同申報,上海剪紙作為“中國剪紙”的擴展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轉捩點發生在2009年。當年,由中國政府送選,陜西、河北、山西、江蘇、雲南、遼寧、浙江、山東和上海9省市組團以“中國剪紙”申遺,經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中國剪紙于2009年9月底入列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上海剪紙由此與河北、陜西、山西等8省剪紙類型同列,成為中國剪紙中的一支重要流派。

  作為中國剪紙流派之一,上海剪紙有何特色?上海工藝美術協會秘書長周南説,上海素以海派文化著稱,上海剪紙自然也帶有濃厚的海派風格,具體來説,既有北方剪紙的粗獷樸實、簡練奔放、厚實飽滿的基調,又有象征南方剪紙的細膩秀麗、注重線條精細刻畫的特點。

  由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頒發的世界非遺證書2010年經由文化部下發到徐匯區楓林路街道。全英文的證書,艱澀的專業詞彙加上國際組織冗長名稱的英文縮寫,沒有幾個人能真正看懂,潘薏説,但大家都知道,這代表榮譽,更代表責任,必須要把這項世界非遺保護好。

  保護從哪著手呢?潘薏説,結合開展社區群眾文化活動,就從普及開始,上海剪紙要走進尋常市民家。2009年開始,楓林路街道下轄31個居委都開設了剪紙教學點,定期向有興趣學習剪紙的社區居民免費開課,受到眾多居民尤其是離退休居民的追捧,興趣班報名屢屢超員,培育了一大批喜愛剪紙的初級學員。為給有進一步學習需求的居民開設更高層次的學習班,楓林路街道社區學校自去年起分春秋兩季,招收有一定剪紙基礎的學員入班,由專業人員授課。從2010年開始,楓林路街道又在其轄區內的中小學校如東三小學、西南位育中學等開設了學校教學點,定期向中小學生教授剪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楓林路街道投資數百萬元,建立“林曦明剪紙藝術館”,2010年1月開館,為上海剪紙建立了一處展示、交流的專用空間。展館不大,僅數百平方米,但展出頗熱鬧,除常年展示林曦明部分剪紙作品,還以每月一換的頻率,展出上海及外省市不同流派的剪紙作品,國內外參觀者累計已超過萬人。

  隨著知曉度越來越高,上海剪紙的視野也在拓展。潘薏説,上海剪紙最初有點像楓林路街道的社區文化,街道舉辦的活動如2009年的“百人剪紙展”,剪紙的、觀展的,大部分都是本社區居民。2011年,楓林路街道聯合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上海市群眾藝術館等舉辦楓林韻全市剪紙大賽,邀請全市各區剪紙高手聯誼比賽。周南解釋,上海剪紙其實有很多分支,比較活躍的有閔行區顓橋剪紙、奉賢剪紙、松江剪紙等。這些剪紙各有特點,上海剪紙應該有足夠的容納度將活躍在上海各社區的不同剪紙流派整合起來並向外推廣。

  上海剪紙成為世界非遺,因其文化上的珍貴、獨特和脆弱;楓林路街道成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又因上海剪紙的草根和普及。兩者看似矛盾,其實恰恰揭示了一條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根本路徑。非物質文化遺産必鬚根植於人們的生活中才能有生命力,只要喜歡這一文化遺産的人在,文化遺産就不會消亡。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