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過億,這是中小成本電影《失戀33天》在非黃金檔期的11月創下的票房。
這部沒有大明星大製作的電影,打著“愛情療傷”的旗號,利用11月11日“光棍節”的時機,通過社交網路立體行銷,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在同期上映的好萊塢影片《鐵甲鋼拳》、《猩球崛起》、《驚天戰神》面前毫不遜色,形成的話題效應和票房表現讓很多業內人士頗覺意外。
平心而論,《失戀33天》的故事並沒有太多新意,女主角黃小仙被好友搶走了男友,失戀之後在男主角王一揚的幫助下找到真正的自己。具有時代特徵的人物形象,並不複雜的人物關係,摻雜著青春勵志的愛情喜劇,用數字結構影片的形式甚至借鑒了前幾年好萊塢愛情電影《和莫莎的500天》,表現手法也中規中矩。倒是影片的操作模式讓人眼前一亮,電影《失戀33天》經歷了由網路帖子到暢銷小説,再發展到被購買版權、投拍影視劇,勾勒出一條産業鏈的清晰弧線,鏈條的縱深和後續開發也值得期待。
接地氣,是《失戀33天》的最大特點。平實質樸卻充滿生活智慧的臺詞,愛情和物質結合的婚姻觀念,婚戀的速成和程式化……無一不契合著當下的社會熱點和人們心中隱秘的慾望,創作者把觸角伸到當下的情感和現實,並用充滿誠意的態度踏踏實實地講好一個故事。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不久前上映的影片《和時尚同居2011》。該片講述了一群草根人物創辦時尚雜誌的故事。影片自由地穿梭在時尚的名利場和老百姓的世俗生活之間,在現代化大都市和北京老衚同之間形成了一種奇妙的互動和解構。當故事發展到通過辦雜誌反觀時尚,對時尚概念做大眾化闡釋時,影片做到了將草根和時尚精神融合對接,也似乎找到了中國式愛情電影的質感和底氣。
運用類型片創作手法,不忌諱模式和程式,與觀眾形成良好的互動,根植最深最基層的生活,用小人物的奮鬥、不放棄給青春作注,這是國産愛情片可以受到啟發的路徑。而這對處於國産大片和好萊塢電影的雙重夾擊下的國産中小成本電影也不乏借鑒意義,即在致力類型創作,多種樣式藝術探索的同時,融入當下社會現實的關注,表現大眾共通的情感和文化困境,通過和時代同呼吸的人物傳遞美好情感和穩定的價值觀。
一部電影的優異表現,並不能説明國産小片已成規模,並在市場上崛起和突圍,但它釋放著積極的信號。中小成本電影怎麼進行有誠意地創作,能夠真正“接地氣”?文化産品該從哪些方面提高自身的品質?《失戀33天》這樣的片子不完美,卻讓我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