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騙感情的“編故事”與“惡趣味”

時間:2011-09-27 13:36   來源:解放日報

  日前,某電視節目“情感密碼”中出現了一個“史上最牛兒子”,兒子、兒媳在電視節目中向父親索要房屋拆遷補償款,還要求父親承擔未來孫子的各項費用,在與父親“簽訂協議”後,竟還提出“違約”要支付10萬元違約金。

  “最牛兒子”一齣,輿論大嘩。百姓們雖然早已熟悉此類在電視螢幕上演的各類“感情戲”、“家庭倫理戲”,但平時所見,多是感情不和、金錢糾紛,最終也多在主持人的“調解”和“教導”中,雙方聲淚俱下、和睦如初。電視上出現如此不孝的“最牛兒子”,著實突破了觀眾的容忍底線。於是,網民們紛紛“人肉”這位“最牛兒子”,想要將其曝光天下。可搜索的結果,卻發現“最牛兒子”節目中,兒子、兒媳、父親均“查無此人”,以“不孝之最”來博人眼球之舉,竟然是一場事先綵排好的“戲”——日前,這位“史上最牛兒子”在輿論壓力下,主動找到媒體,承認自己只是一名物業公司的普通保安,是傳媒公司花錢雇來的臨時演員。而據業內人士透露,全國層出不窮的百來個“感情故事”節目中,這樣的“臨時演員”不在少數。

  讓無數觀眾在電視前嘆息、憤怒、流淚的感情故事類節目,竟然是“編出來”、“演出來”的,這帶給觀眾的震驚和憤怒,也許不亞於“最牛兒子”“不孝”的衝擊。“這不是欺騙我們的感情嗎?”一位情感故事類節目的忠實擁躉説。她原本每天晚飯前後總要在電視前,為“他人的家務事”嘆息落淚、甚至茶飯不思,一時間,她發現這些“揪心事”原來就是“隨便編寫”的“電視劇”,“我一直覺得奇怪,怎麼世上有這麼多的負心人、這麼多的蹊蹺事。”

  “欺騙感情”是一方面,其實還有讓人恨的——此類節目大多刻意放大了人性的醜惡,編造出惡俗、甚至嚴重突破社會傳統倫理的故事,來滿足觀眾的獵奇欲和窺探欲。比如某電視臺播出的《鉅款丟失之後》,編造了小學生拾金不昧,反而遇上“鉅款被冒領”,“失主尋到府訴訟”等麻煩事,加深了觀眾心中原本對“老人摔倒無人敢扶”、“做好事反而被污衊”的社會偏見,讓不少觀眾在電視前嘆息感慨“人心不古”。而“因為拆遷款母子成仇”、“用金錢橫刀奪愛”、“母親殘疾臥床被眾子女拋棄”之類的話題,若長期以“表演”的形式,“真實”地出現在電視螢幕上,對社會人心的影響,可能不僅僅是“獵奇”或是“媚俗”所能概括的了。

  情感故事類節目之所以“編故事”,刻意渲染社會上的不良風氣、突破常理的險惡人心,無非是為了博人眼球,提高收視率。但卻在無形中扭曲了社會正常的倫理道德觀念,讓人性的醜惡“過度暴露”,這早已脫離了情感故事類節目“貼近生活”、“反映真實”的初衷,甚至超越了“娛樂觀眾”的底線。

  作為公共媒體,應該鼓勵人們相信正義和善良的力量,弘揚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若真有敘事需要,要“編故事”,請至少在螢幕下方寫上“本故事純屬虛構”或“情景再現”,讓大家看個明白。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