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離開,千里之外,你無聲黑白。”
可是在我的心裏,你們的笑容永不會“泛黃”
又到大學畢業時,大學校長們的畢業演講也越來越受到關注。今年演講的特點仍是“狂飚網路語”,比如,清華、北大兩位校長在畢業典禮上都用起了流行的網路語,一位用了“凡客體”,一位説到“傷不起”;以至有人調侃説,“從‘拼爹’到‘拼校長’,如果你是今年畢業的大學生,畢業典禮上校長的演講要是不精彩,你都不好意思畢業。”
這種使用網路語言的畢業演講,自去年起就引起廣泛關注,叫好者有之,非議者亦有之。有人説,這是真正以學生為本,走近學生心靈,貼近學生生活;也有人説,這不過是嘩眾取寵,討年輕人的好,缺乏長者之尊。在評説是非之前,我們可與以往畢業演講做一比較。“今年,我校共有多少名畢業生走向工作崗位……在這裡,我向大家提幾點希望……”傳統的“忠告+説理”式畢業典禮致辭,多年來被批為“形同公文,格式固定,毫無激情”。不可否認,這種演説方式産生過不少激揚青春、鼓舞鬥志的畢業致辭;同樣不可否認,面對“80後”、“90後”的大學生,這種方式已經不再那麼親切、不再那麼感人。
如何創新?其實是第二位的問題,要不要創新才是第一位的問題。在最應該鼓勵創新的高校,突破套話空話過多的傳統模式,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國外大學的畢業演講大多形式靈活,風格活潑幽默。上世紀40年代,丘吉爾有一次受邀在畢業典禮上講話。他走上講臺,環視學生幾十秒後,開口説了一句話:“永遠,永遠,永遠不要放棄!”又重復了這句話之後,他就走下了講臺。這可能是世界上最簡潔的畢業演講。比爾 蓋茨在哈佛大學2007年畢業典禮上講到,“我為今天在座的各位同學感到高興,你們拿到學位可比我簡單多了。哈佛的校報稱我是‘哈佛大學歷史上最成功的輟學生’。我想這大概使我有資格代表我這一類學生發言……在所有的失敗者裏,我做得最好。”回過頭來看,根叔式演講大受學生歡迎,這至少説明:這種改變即使不是最好的,也是向正確的方向邁出的可喜一步。畢竟網路語言多是年輕人在用;不拒絕使用年輕人的語言方式,這是對年輕人的一種肯定,也體現出平等交流的姿態。
在鼓勵的同時,我們也不能過於樂觀。早在去年就有人對網路語言應用提出質疑,認為大學校長要少用流行語,多談理念抱負。而今年眾多校長的跟風之作,讓去年的個性變成共性,似乎成了一種新八股。校長在畢業典禮上的演講,是學生們難忘的最後一課。這樣的演講,思想含量要大過語言風格,重點不是講不講網路語言,而是校長們用語言這個工具,向學生傳播了什麼樣的理念和思維方式。復旦大學校長在今年畢業演講時,向一位沒被拍進畢業照的學生道歉,“試想,照片上缺的不是這位學生,而是我們某位學院的院長或者書記,又會怎麼樣?”這讓學生在走出校門前受到了一次生動的關於平等的公民教育。
畢業典禮是短暫的。對學生來説,更重要的是,在畢業之前的幾年時光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這,需要校長們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