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資源別成為私人會客廳

時間:2011-05-16 14:15   來源:中國網

  前日故宮否認建福宮成為頂級富豪私人會所。14日,一名知情人爆料,他與百餘名長江商學院CEO班學員均收到一份徽標為紫禁城建福宮的《入會協議書》。他透露,故宮下屬的北京故宮宮廷文化公司表示成為會員可享受在建福宮宴請、開會等服務。會員需按期交付年費。(5月15日《新京報》)

  央視主持人芮成鋼在微博上的“放炮”,雖然故宮方面堅決予以否認,但從“知情人的爆料”來看,建福宮存在商業化經營現象恐怕是回避不了的。其實,風景名勝區或者是故宮這樣的文化文物遺存場所淪為富人消費的“專區”,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最近幾年,一些房地産商爭相在名山景區大興土木,建“富人區”、別墅群。比如香山、泰山、白雲山、洱海等許多風景名勝之地,都在或已經淪為富人的“後花園”,這與故宮建福宮搖身變成富豪“會所”,實在有異曲同工之妙。

  故宮也好,風景名勝區也罷,都是公共資源。作為公共資源,具有天然的公共屬性,如今卻頻頻成為商業運作牟利的噱頭,淪為富人獨享的“後花園”——令人痛心之處不僅在於公共利益的被擠佔,還在於公共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被毀壞。而事實上,一些景區遭遇的“掠奪性開發”,縱然馬上叫停,景區的原貌怕是也難以恢復了。而故宮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文物空間,我們很難相信,在長期商業化的經營中,其人文歷史和文物價值會不受到侵害。稍有不慎,這種損失就將成為不可承受之重。

  人文遺跡“異化”的原因並不複雜:富人通過財富的轉移消費,獲得公共資源管理者的青睞,富人們的慾望和需求被逐利的管理熨燙得舒舒服服,富人越“舒服”,就越揮金如土,為有關方面帶來批量的利益進賬,可謂是一拍即合“臭味相投便稱知己”。

  哈丁在《公地的悲劇》中設置了這樣一個場景:牧民從自己私利出發選擇多養羊獲取收益,而草場退化的代價由大家負擔。由此,草場持續退化直至無法養羊,最後所有牧民破産。景區淪為富人“後花園”、故宮也涉嫌構建富人會所的現實範例,同樣也是一場令人揪心的“公地悲劇”。這再一次向我們發出了沉重的警示:公共資源管理者在公共的草地上過度“放牧”,除了監管缺位之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缺乏實質性的有效的公共監督。

  以故宮建福宮舉行商業活動為例,涉及重要文物遺跡的商業性開發,其項目的立項和開發,有沒有經過文物部門、文化部門以及人大的審批審議和公共討論?怎麼能説開發就開發?其間所暴露出的管理公權的強勢以及商業資本滲透的無孔不入,必須要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和反思了。(陳一舟)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