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文化的發展和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空前發展,每年報考藝術類專業的考生人數眾多。藝術教育也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
藝術教育是培養能産生藝術作品的人才。藝術作品是個人同社會,同現實生活、歷史、文化傳統、技藝傳承之間同時發生多種關係而産生的一種綜合體或是成果。藝術教育的設計正是從這些角度去考慮的。
拋開各專業的特點和未來就業的需求,藝術教育有哪些特點和要求,對人的培養又有什麼意義?
藝術教育首先在於技藝的掌握。藝術技藝不是一種流行的、時尚的方法,它是在長時間的歷史過程中沉澱、積累而來的,穩定性、傳承性強。要實現對於技藝的掌握就必須借鑒。除了直接傳授,學習者還要不斷回顧、觀摩這門技藝曾有的高度和面貌。在這種追尋和追問中,學習者加深了對歷史的了解,並漸漸養成一種尊重歷史的態度。
相對於一般的文理科教育來説,藝術在教學傳遞時有相當的籠統性和概然性。當老師指出一種東西“美”時,不可能清晰地用語言歷數它的所有方面。接觸之初,學習者只能竭力去産生共鳴,並在這種努力中逐步體會其中含意,在贊成“類似”和取得“類似”的過程中去養成自己的感覺,再在這種感覺的不斷積累之上形成理性認識。
由於文化和藝術現象的多意性,教師的傳授和學習者的理解常常會産生強烈的碰撞、抵觸和困惑。試著去解釋和回答這種困惑,迫使每個接受者都不是簡單地共用他人的看法,而是要最大限度地發動自己的思維判斷機器,不斷地以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匹配、試錯和調整,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通過藝術教育,學習者還應具備重新發現、融匯古今的力量。任何新的創造現象都可以找到它的發展線索和歷史淵源。藝術不斷向前發展,在提出和創造新事物時,把一些舊事物暫時擱置在一旁;同時,也把它們儲藏起來。它們身上這些豐富的基因,等待著未來的某個時間裏被選擇和激活。沒有絕對的新,也沒有絕對的舊,彼此激勵,相互糅合,古為今用,化腐朽為神奇。
此外,藝術學習者還要學會保持一種觀察者的姿態。社會生活豐富多樣、大自然千變萬化、歷史步伐平靜或急劇,都把藝術學習者既置身其內,隨之起伏顛簸。藝術學習者又須隨時保持一種觀察的自覺,把普通人的生活直接感受化為一種情感的藝術領悟,儲存藝術素材,編織作品結構,尋找主題切入點,運用手、視覺、肢體、聽覺去嘗試表達人的心理、社會生活與自然,揭示出普通事物中蘊含的意義和美感,創造出新的藝術形象。
近代藝術教育是一個民族研究和吸收世界文化、比較和進一步認識自身文化的機會。通過藝術教育,使全社會認識和尊重人自身所具有的物質和精神價值,促進個人覺醒。在今天,藝術教育的健康發展,是豐富人的精神內涵和人格魅力,促進全民族文化水準提高,推動中華民族復興的動力。(高天雄 作者為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基礎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