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趙氏孤兒》在顛覆中瓦解悲劇精神

時間:2011-01-07 15:32   來源:紅網

  近期看了陳凱歌的電影《趙氏孤兒》,感覺離大片仍然很遠,其最大的硬傷就是在顛覆傳統時破壞了原劇本的悲劇精神。
  
  《趙氏孤兒》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要在古劇本中拍出新意確實不是容易的事情。元雜劇《趙氏孤兒》是一部歷史劇,相關的歷史事件記載最早見於《左傳》,情節較略,到司馬遷《史記趙世家》、劉向《新序》《説苑》才有詳細記載。戲劇情節敘春秋時期晉貴族趙氏被奸臣屠岸賈陷害而慘遭滅門,倖存下來的趙氏孤兒趙武長大後為家族復仇的故事。簡單來説,就是一部復仇的故事。其最大的價值在於其悲劇精神在劇本中的體現,也揭示了復仇的本質,然而,歷史是一面鏡子,它使人們思索:冤冤相報何時了?歷史也證明了這麼一個事實,趙武復仇後,中國再也沒有姓屠岸的人了!
  
  《趙氏孤兒》這部劇本是中國最具悲劇文化精神的。1912年,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指出:“明以後,傳奇無非喜劇,而元則有悲劇在其中。就其存者言之:如《漢宮秋》《梧桐雨》《西蜀夢》《火燒介子推》《張千替殺妻》等,初無所謂先離後合,始離終亨之事也。其最有悲劇之性質者,則如關漢卿之《竇娥冤》、紀君祥之《趙氏孤兒》。劇中雖有惡人交構其間,而其蹈湯赴火者,仍出於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王國維對元代雜劇《趙氏孤兒》在中國悲劇發展史上的地位把握是比較準確的。
  
  陳凱歌執導的《趙氏孤兒》,看完讓人有一種頭重腳輕的感覺。特別是到最後趙武復仇的情節,並沒有體現悲劇精神,粗淺的表達好像是一個玩笑這麼無力。一般來説,悲劇是沉重的,也是崇高的,是可以凈化人的心靈的。然而,電影《趙氏孤兒》到了最後沒有任何的沉重感,根本不能把觀眾帶入深層次對人性的思索。
  
  早在十八世紀,著名法國文豪伏爾泰就對《趙氏孤兒》進行改編成為新劇本,名為《中國孤兒》,1755年8月20日開始在巴黎各家劇院上演,盛況空前。隨後,英國作家默非又根據伏爾泰及馬約瑟的本子,重新改編了《中國孤兒》演出,引起極大的震動。所改編的《中國孤兒》,其故事情節與《趙氏孤兒》有所不同,但基調大致一致。還有人把它同莎士比亞的傑作《哈姆萊特》作比較,由此可見《趙氏孤兒》影響之大。《趙氏孤兒》能在西方深受人們追捧和喜愛,關鍵是保持了其中國悲劇精神;而西方一直有悲劇的傳統。
  
  事實證明,陳凱歌在顛覆傳統的同時也破壞了原來劇本的真正精神。因此,陳凱歌是只會用一種手法拍一種電影的人,而且離大片一直保持距離!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