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勢難擋 臺灣開放人民幣兌換值得省思

時間:2008-06-30 12:16   來源:

  臺灣《中華日報》今日發表社論説,臺灣和大陸的關係,本週將邁入一個新的里程,里程的“第一站”,30日上午起,臺灣人民就可在臺當局指定的十三家銀行及風景區的服務站兌換人民幣,而一向對人民幣兌換“只能做不能講”的銀樓,自然不會缺席。


  社論説,臺灣“央行”表示:人民幣買賣方式,金融機構採雙向買賣,即台幣和人民幣可以互兌;但風景區的服務站只買不賣,每人每次兌換人民幣以二萬元為限。臺灣“央行”坦承,這個上限數字勢必會被衝破,所以言明“將來必要時可以調整,並非固定不變”。臺灣“央行”對兌換者的身分指為"自然人",這等於對兌換人毫無限制,因此人民幣在市場需求大於供給的狀況,一定會出現。

  臺灣“央行”無法保證人民幣可以充分供應,而須觀察需求者與數量:目前臺灣赴大陸旅客一年約四百萬人,七月四日起大陸游客來臺觀光,估計初期人數每年約一百萬人次,這五百萬人都互用人民幣和新台幣;另一種情形,人民幣在貨幣市場屬於“管制性貨幣”,香港匯豐銀行和美國銀行都長期貨源不足,臺灣雖開放兌換,但兩岸貨幣清算機制還未建立,臺灣的銀行又未獲准開辦人民幣存款業務,人民幣在臺灣自然形成需求大於供給。

  社論指出,人民幣在臺灣的“兌換通路”大量出現,任何人取得人民幣都相當容易。當兩岸人民接觸越來越頻繁,更有旅遊業、餐宴業、百貨業以大陸游客為一大客源,人民幣的“地位”水漲船高,如有匯差可圖,不要以為愛人民幣勝過愛新台幣的狀況不會出現。

  時間拉回三十年前,大陸需要外資進入,為充實外匯存底數字,乃發行“外匯券”,以至出現人民幣和“外匯券”並存的現象,在高檔次的消費場所,如觀光飯店、友誼商店、機場,人民幣都被拒絕使用而只收“外匯券”。但當包括臺商在內的外資涌入大陸,大陸經濟快速起飛,人民幣不久就取代了“外匯券”,大陸也就停止發行“外匯券”,如今大陸外匯存底,已躍升為全球第一。在同一時間,臺灣經濟和大陸成反比形勢,由亞洲四小龍之首淪為之末,産業為求生存發展大量外移,一度傲世的“臺灣經濟奇跡”、“臺灣錢淹腳目”盛況,只能在記憶裏翻尋了。未來人民幣卻可能在臺灣成為搶手貨幣。

  社論最後説,臺灣管制人民幣超過一甲子後,在形勢比人強下終於開放兌換,這種轉折豈無值得省思的意涵?從今天起,島內對兩岸關係的認知,應革除舊觀念,展現新思維,在新台幣與人民幣互兌之間,才能落實臺灣優先,確保臺灣主體性。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