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成功下水,使中國在載人深潛器方面緊跟美、日、法、俄的步伐。但“蛟龍號”海試現場總指揮劉峰對《環球時報》表示,目前許多國家在發展載人潛水器的同時,致力於發展無人深海潛水器,發展多功能、實用化深海遙控潛水器、自治水下機器人、載人潛水器和配套作業工具,中國在深海裝備方面與美、俄、法等國相比仍存在差距,只能算作第二陣營。
無人深潛器一般分為有纜和無纜兩種。有纜無人深潛器由母船供電並由母船上的工作人員進行操作,其佼佼者是日本的“海溝號”,曾在1995年潛至世界最深的海底———馬利亞納海溝查林傑海淵。只可惜,它在2003年5月的一次回收過程中本體丟失。
另外一種是自治型潛水器(AUV),國內喜歡叫它“水下機器人”,是一種無纜無人自治潛水器。通過預編程,在海底按照既定路徑航行,執行預設任務。美國是AUV應用較多的國家,曾經研製出一型名為“ABE”自治水下機器人,服役了15年,不幸的是于2010年3月執行第222次下潛時丟失。美國研發的另一型水下機器人(Sentry)已經替代ABE開始服役。
與載人深潛器相比,機器無法替代人,其智慧無法與人的智力相比,不具有載人潛水器進行精細操作的優越性。不過,載人潛水器顯然安全性要求更高、投入更大,所以無人潛水器也是很多國家研發的重點。
劉峰告訴記者,在無人深海潛水器研發方面,美、日、俄、法屬於第一陣營。美國不僅在載人和無人潛水器技術上位居前列,實際應用中,也將載人、無人有纜、無纜這三種潛水器配合使用。我國研發的有纜潛水器已投入使用,並可下潛至3500米,15年前研發的無纜自治潛水器則到達了6000米,但還不及美日俄等國。劉峰説,中國的無人深潛器控制技術不比別國差,但有很多客觀因素制約了我們的發展。“中國基礎實力薄弱是主要制約因素”,比如材料、工藝、基礎元器件等方面都存在許多瓶頸亟待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