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2012年兩岸關係大事,近日採訪並聽取了兩岸多位專家學者的意見,記錄下他們的見解。
朝著有利統一不利“臺獨”發展
比起歷史突破性的“三通”、赴臺遊,2012年沒有“破冰”的驚喜和“里程碑”的成果,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黃嘉樹的理解是:“2012年兩岸關係表面上沒有前幾年的熱鬧,但已經進入了深水區,到了深化階段。”
黃嘉樹認為,這體現在4個方面,一是國民黨堅持“九二共識”的立場,馬英九對一個中國的原則做了清晰、鮮明的表述;二是兩岸學術界“艱難起步,邁向政治”,在今年于哈爾濱舉行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等場合,兩岸學術界開始碰觸政治議題;三是民進黨在今年敗選後,開始討論調整大陸政策和路線,民進黨籍學者羅致政、陳淞山等到大陸參加學術會議,謝長廷參訪大陸,這都是民進黨內鬆動的跡象。即使蘇貞昌成立的“中國事務委員會”沒有如期待中的變成“大陸事務委員會”,但比起他們原先把大陸事務放在“國際事務”內,也是“裂縫的顯現”;四是以中共十八大召開為契機,大陸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進行了系統整理,納入未來對臺工作指導思想。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朱衛東用“朝著有利於統一、不利於‘臺獨’的方向發展”概括了2012年的兩岸關係。他從兩個角度佐證自己的觀點:一是馬英九年初連任對兩岸關係發展是積極的信號,一個主張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的政黨贏得選舉,為兩岸關係發展又贏得了4年的時間。同時,馬的連任也表明“九二共識”在兩岸關係上的基礎作用得到檢驗,和平發展思想得到臺灣主流民意的認同;二是謝長廷成功參訪大陸,雖然其主張和想法受到“臺獨”基本教義派的反對,也沒被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採納,“因此不少人看低了他參訪大陸的意義”,但朱衛東認為,謝長廷的參訪深具政治象徵意義,反映了民進黨內的積極動向,向外界發出了一個清晰的信號——就是民進黨要正視大陸,正確應對大陸,為下一步民、共對話創造了條件。朱衛東提出,謝長廷此次參訪採用的民間邀請、以適當方式來訪的模式,將成為未來民、共交流的常態化模式。
ECFA效應顯現 兩岸經貿向前
“兩岸攜手賺全世界的錢”是兩岸最容易接受的共識,從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中“通商”的呼籲,到目前大陸已成為臺灣最大的經濟夥伴,兩岸經貿一直在兩岸關係上扮演破冰船和紐帶的作用,經貿數字也成為兩岸關係的觀察指標。
2012年全球經濟復蘇動力不足,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大陸經濟減速,但商務部研究員劉雪琴介紹的一串數字表明,兩岸貿易仍保持增長勢頭:1至10月,大陸與臺灣貿易額為1357億美元,同比上升1.9%,其中大陸自臺灣進口1067.9億美元,同比上升3%。
這幾個數字大有琢磨的空間,一是臺灣對大陸出口之所以逆勢增長,是因為ECFA早收計劃零關稅的支撐,早收計劃中臺灣94.5%的貨品共509項今年起在大陸享受零關稅,截至9月,關稅優惠約為4億美元,同比增長了348%;二是兩岸貿易額中,加工貿易由10年前的70%下降為53%,這意味著貿易結構的優化,兩岸貿易産品中高附加值和高新技術産品比例得到提升。
今年兩岸相互投資都有增長,1至10月,大陸共批准臺商投資項目1768個,實際使用臺資23.3億美元,同比上升31.8%。據臺灣方面的統計數字顯示,1至9月,臺灣核準陸資赴臺99項,比去年全年增加23.75%。臺灣對大陸投資的前五大行業主要是高新技術産業與金融及批發零售等服務業,大陸對臺投資産業也集中在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産業,這意味著服務業及高新技術産業已成為兩岸産業合作的重點。
劉雪琴認為,2012年兩岸在貿易、投資、産業合作、完善機制方面“均取得了較大的成就”。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