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僅要學德國,還需學英國

時間:2015-10-27 08: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習近平主席剛剛結束對英國的國事訪問,中英關係由此開啟開放、持久、共贏的“黃金時代”。兩國政府對中英關係的真誠描繪、戰略定位和諸多共識,讓英國在中國民眾中的好感度“爆棚”。

  僅僅時隔幾天,德國總理默克爾將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已是默克爾就任德國總理後的第八次訪華,屆時她將成為西方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中在任期間訪華次數最多的領導人。中德關係的“熱乎勁”可想而知。

  英國和德國積極發展對華關係,甚至給人一種“爭先恐後”的感覺,讓筆者不由地聯想到了中國的近鄰日本。過去幾年,中日關係陷入自邦交正常化以來最為嚴峻的局面,中日關係與英德對華關係的冷熱形成巨大反差。之所以做這樣的對比,是因為日本與英德兩國在某些重要方面有相似之處。由此也讓人禁不住要問:在對華關係上,英德能,為什麼日本不能?

  在歷史問題上,德日有可比性。歷史上,日本和德國都曾背負侵略者和大屠殺的罪名,給人類造成深重災難。戰後德國能夠正視歷史,持續進行真誠、深刻反省,特別是勃蘭特的“驚世一跪”,贏得了與戰時敵國的和解,從而卸下了歷史包袱,輕裝加入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並實現了自身的巨大發展,確立了有擔當的大國地位。相比之下,日本的錯誤史觀讓日本陷入歧途。歷史問題成為中日關係發展的主要羈絆之一。在如何對待歷史的問題上,可以説德國為日本樹立了一個榜樣。

  在對待中國問題上,英日作為美國盟友,具有可比性。英國是美國的傳統鐵桿盟友,美國也有意把英國和日本打造成歐亞兩極的最重要盟友,但這並不意味著英國和日本不能與中國發展密切關係。正是基於這一點,英國在西方大國中率先申請作為創始成員加入中國倡議的亞投行。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包括卡梅倫首相在內的英國政府高級官員多次表示,英國要做中國在西方最堅定的支援者、最開放的合作夥伴。卡梅倫政府對華的積極姿態,反映了一種戰略眼光和政治勇氣。相比之下,安倍政府選擇在亞投行問題上與美國站在一起,並用一種狹隘和短視的眼光看待中國,靠與美國一同渲染“中國威脅論”來為自己的軍事安全政策調整鳴鑼開道,給中日關係平添複雜因素。

  在對華關係歷程上,德英與日本也有某種可比性。幾年前,德國和英國都曾同中國發生過摩擦,導致對華關係一時陷入低谷。但後來,通過雙方共同努力,德國和英國的對華關係都相繼實現轉圜。“不打不相識”。德英兩國都看到,與中國的共同利益遠遠超過分歧,積極拓展合作、穩健管控分歧,可以給各方帶來互利共贏的好處。

  看來,在發展對華關係方面日本不僅要學德國,還需學英國。現在,日本最缺的是什麼呢?日前,中國全國人大外委會主任委員、前外交部副部長、駐英國大使傅瑩指出,在其這些年同日本官員和學者接觸中有一種感受,“他們似乎不帶耳朵來,缺乏傾聽的意願”。實際上,日方不僅不帶“耳朵”,而且缺少戰略眼光,更少了與中國實現合作共贏的“心”。

  面對德國和英國對華關係的蓬勃發展,日本難道不應該有所領悟嗎?

  (作者為國際問題專家)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