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戰略夥伴關係為一帶一路謀勢

時間:2015-06-18 16:06   來源:中國網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願景和行動規劃中,歐洲處於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據規劃,“一帶一路”貫穿歐亞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是歐亞非沿線國家。從經濟地理學角度來看,如果沒有歐洲經濟圈的合作,“一帶一路”就失去了平衡和內生動力,僅僅靠東亞經濟群的引擎,是無法成就一帶一路的,即使實現了互聯互通,也會進一步加劇地緣經濟失衡,太平洋沿岸地區會越來越掏空歐亞大陸腹地的經濟資源,導致歐亞大陸腹地經濟的空心化、黑洞化,成為滋生黑惡勢力和恐怖勢力的溫床。只有歐洲經濟圈確立了東向戰略,東亞經濟圈確立了西向戰略,從東西兩個方位相向而行,才有可能拉動歐亞沿線國家和內陸腹地的共同發展。

  其實,當下致力於推動歐洲經濟圈和亞太經濟圈相向而行的“一帶一路”倡議,在歐洲歷史上早就已經試驗過,而且實踐表明具有極大的可行性和深遠的影響。在9世紀後,歐洲南部以地中海為中心,世界性的商業聯繫和市場聯繫使得羅馬帝國城市蓬勃發展,經濟繁榮,特別是商業貿易獨步當時地中海世界,亞歷山大里亞是僅次於羅馬的大城市,也是帝國著名的手工業、商業中心,還是東方國際貿易中心。與此同時,北歐波羅的海和北海上的海盜行為到9世紀末轉變成為商人,這種轉變率先由瑞典南侵後遭遇阿拉伯商人、猶太商人和拜佔庭商人而學會商業習慣。此後,丹麥人、挪威人入侵西方之後,“他們已經仿傚他們的瑞典兄弟的榜樣成了商人,不再做海盜了……而且還是在公海中航行的商人。”在這些商人群體的推動下,德意志北部城市比如漢堡、科隆、不萊梅等大城市的富商、貴族推動建立了著名的漢薩同盟,壟斷了波羅的海地區貿易,並在西起倫敦,東至諾夫哥羅德的沿海地區建立商站,實力雄厚。此後,在地中海經濟圈和波羅的海經濟圈兩個引擎的拉動下,最終推動了覆蓋整個歐洲的商業革命和工業革命,從而拉開了近代以來歐洲現代文明蓬勃發展的歷史序幕。從這個意義上來説,“一帶一路”倡議是歷史上歐洲兩大經濟圈互動發展的放大,從南北互動拉動歐洲復興轉變為東西互動拉動歐亞非三大洲實現新的復興。 一、歐洲是“一帶一路”的西部引擎 自從中國在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當今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之後,國內學界和輿論界就洋溢著一種對中國經濟未來極度樂觀的情緒,甚至有人從PPP的計算方法認為中國在2014年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對中國未來的前途充滿信心。相比之下,則對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的前景極度悲觀,認為歐洲已經呈現海洋文明衰落的“海殤”,過度的擴張和殖民使得歐洲逐漸走向衰落,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逐步下降。

  果真如此嗎?最終前景如何,也許只有歷史才能證明,但不容否認的是,如果將歐盟看作是一個整體,它迄今為止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在2013年經濟總量超過17萬億美元,比美國高出1萬億美元,是中國的2倍左右。儘管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歐洲任何一個大國,但那是受到土地和人口規模限制的結果,無論是對外貿易而言,還是就歐元貨幣影響力而言,歐盟都是引領世界的經濟體,中國在綜合實力、政治影響力、經濟影響力、人文影響力等方面都與歐洲還差得遠。事實上,中國並沒有多少吹牛皮的資本,盲目樂觀最終將帶來巨大的代價和教訓,這一點我們必須心中有數,這是中國人在認識歐洲時應該確立的第一觀點。

  當然,正確判斷歐洲的前途還要正視歐洲面臨的諸多問題。自二戰結束之後,歐洲在世界戰略野心上顯然已經雄風不再,源自20世紀50年代的歐洲一體化進程閉鎖了歐洲人的世界眼光,歐洲人把目光聚焦在烏拉爾山以西,長期謀求戴高樂所謂“從大西洋到烏拉爾的統一”。對歐洲人而言,它們更關心歐洲內部的事務而非世界其他角落的事情,為此它們專心致志地推動歐洲一體化的政治實驗,雖歷經磨難和曲折,但最終還是實現了歐盟的建立。自歐盟建立之後,歐洲就一直陷入自我磨合的陣痛之中,尤其是受到2009年爆發的債務危機影響,歐盟嚴重受制于成員國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債務危機、高失業率、人口老齡化、移民和複雜社會矛盾的制約,加上整個世界經濟大盤走衰,儘管歐洲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歐洲2020戰略》,寄希望於基於知識和創新的智慧型增長,實現資源效率型、綠色低碳發展的可持續增長,更加關注經濟、社會和地區聚合的包容性增長等新戰略,但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歐盟很難走出低速增長的困境,歐洲仍將繼續在痛苦中掙扎,短時間內很難獲得突破。這是中國人認識歐洲時必須確立的第二觀點。

  但是,由於歐盟在經濟增長、內部協調、政治困惑等方面的問題而斷言歐洲已經徹底失去了浴火重生的活力,也可能會是對歐洲的戰略誤判。總體而言,即使歐盟遭遇眾多複雜的難題,那也是歐洲進入發達現代化階段遭遇的“發展後難題”,維繫歐盟發達水準的基礎是牢固的,很多問題看上去沒有好的解決辦法,但也並非像有些發展中國家那樣糟糕到無法收拾的地步。從根本上來説,歐洲遭遇的問題在性質上屬於高度發達水準遭遇的高級問題,一些現代化過程中所遭遇的問題都已經在歐洲找到了相應的解決辦法和體制機制,歐洲經濟社會發展無論多麼糟糕也不會糟糕到哪去。同時,要看到歐洲仍然有著極強的科技創新力,高技術産業成為歐盟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在高端制藥業、航空製造業、醫療服務業、綠色産業等方面,歐盟仍然領先整個世界。歐洲人的每人平均收入水準也是世界上比較高的,每人平均年收入最高國家盧森堡是最低國家保加利亞的近16倍,歐洲人的文明素質仍然遠遠高於世界上其他地區的民眾,這些都是維繫歐洲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只要這個核心競爭力還在,歐洲就不會失去失望,也不會有所謂的“海殤”。

  正因為歐洲存在著上述核心競爭力,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也把拉近歐亞兩大經濟圈作為一個重要使命,甚至毫不誇張地説,如果沒有歐洲經濟圈的參與,“一帶一路”根本就無從談起。與中國與美國存在著深刻的國際戰略結構性矛盾不同,中國與歐洲國家之間的關係比較容易相處,儘管中歐在政治制度、社會價值觀、意識形態等方面還存在比較大的差異,但這絲毫不會影響兩大經濟圈的走近,中歐在經濟、技術、文化乃至國際規範方面都有著比較大的合作空間,無論從何種意義上來説,中歐關係都要比中美關係和中日關係好相處,致力於拉近中歐關係的“一帶一路”倡議符合中歐共同利益,中國和歐洲都是“一帶一路”的重要引擎,兩者缺一不可,必須相向而行,良性互動。

  二、中歐戰略夥伴關係重在謀勢

  近代以來,中歐關係因鴉片戰爭而步入一個較長時期的不平等外交關係期。新中國成立後,受冷戰的制約,中歐關係也長期無法得到根本性改善。冷戰結束後,在中國方面,發展中歐關係被排在了中美關係和亞洲鄰國關係的後面。在歐洲方面,歐中關係也被排在了歐洲一體化、歐美關係和俄歐關係的後面,中歐關係始終遲遲沒有被擺到突出位置。然而,儘管中歐關係存在著對華武器禁運、價值觀和貿易摩擦等諸多問題,但隨著中歐貿易關係的發展,歐洲領導人開始越來越重視中國經濟增長,中國也越來越重視開拓歐洲市場,中歐相互交往的興趣迅速增加。尤其是中歐之間不存在主權和安全上的爭議,中歐關係在步入21世紀後反而比中美關係和中日關係更容易相處,自1975年中國與歐盟建立外交關係以來,儘管也時有波折,但總體上中歐關係的總態勢是平穩發展,對話合作是主流。在中歐關係發展進程中,逐漸確立了中歐領導人會晤機制、高級別戰略對話、經貿高層對話、高級別人文對話等管道,中歐關係日發展成為具有全面性、戰略性、夥伴性的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2014年3月22到4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在荷蘭海牙舉行的第三屆核安全峰會,對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進行國事訪問,並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歐盟總部,訪問期間中國和歐洲四國簽署了120多項合作協議,價值700多億美元,中國與歐盟首次發表聯合聲明,強調將中歐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結合起來,共同打造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係,為中歐合作注入了新動力。

  從長遠發展來看,中歐之間有著巨大的互補性,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拉近中歐關係對彼此都十分有利。從歐洲角度來説,經濟上迅速崛起的中國與歐洲經濟有著緊密的聯繫,且資源和要素優勢互補,歐洲的優勢是技術領先,有著完善的管理規範和國際經驗,中國的優勢是勞動力密集,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兩者結合起來,對推動全球經濟增長,應對金融危機,以及謀求可持續發展有著巨大的共同利益。因此,歐洲國家採取了加入亞投行、支援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以及贊成中國倡導的改革國際經濟秩序的方案。從中國角度來説,歐洲是一個拉動中國出口的重要引擎,2014年中歐貿易額已達到6151億美元,且同比增長迅速,而且大量屬於貨物貿易為主,服務貿易的優勢還沒有釋放出來,許多重要領域的投資比重也比較低,中歐經貿合作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更重要的是,歐洲有中國艷羨的資金、技術和規範實力,歐盟也在大力推進旨在促增長、促就業、促競爭的投資計劃,以及以單一數字市場、能源市場為重點的一體化建設,中東歐國家更是亟需加大基礎設施投資,這些都是吸引中國投資的重要領域。從這個意義上來説,“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正好為中歐互補性潛能的釋放搭建了一個絕佳的平臺,只要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對接得好,融合得好,就完全可以發揮疊加效應和倍增效應,促進互利共贏。

  顯然,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看重的就是謀求維護和鞏固中歐合作共贏的勢頭,“一帶一路”著眼于搭建東亞經濟圈與歐洲經濟圈的帶路平臺,經營覆蓋全球超過64%的人口和30%國內生産總值的經濟空間,一旦這一合作共贏的勢頭得以釋放,其所産生的戰略疊加效應和倍增效應是無法估量的。迄今為止,中歐經貿互動更多通過海路來連結,在中東-波斯灣一帶受到阿拉伯國家局勢動蕩和海盜盛行造成的風險上升影響,陸路就成為一個具有巨大吸引力的替代性選擇,尤其是隨著高鐵技術的改進,從陸路連結歐洲經濟圈和東亞經濟圈的可能性更是大大上升。儘管在中歐關係中還存在歐洲債務危機、貿易保護主義、對華軍售禁令、人權和政治制度的摩擦,但只要中歐關係在擴大利益匯合點上採取切實努力,中歐關係深層蘊藏的巨大潛能通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得以開發和釋放是完全有可能的。中國推出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已經吸引了歐洲人的目光,“一帶一路”建設的鋪開也將會吸引歐洲國家邁出更大的步伐。

  顯然,從中歐合作共贏所蘊藏的勢能來看,中國不可低估歐洲對中國外交的意義,更不應輕易拒絕來自歐洲經濟圈的合作請求,中歐關係的拉近從長遠來看既符合中國未來的發展需要,也符合歐洲的發展需要。從這個意義上來説,“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在其現實性上找到了拉近中歐關係的載體,畢竟“一帶一路”的終點在歐洲,通過建立起連接歐亞之間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將會極大地推動東西兩個經濟引擎的協同互動,最終實現當今世界兩大戰略力量、兩大經濟圈和兩大文明之間的融合發展,其所具有的世界意義怎麼估量都不為過。

  三、如何推動中歐“一帶一路”合作

  既然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具有如此巨大的勢能,如何才能釋放此種強大勢能並將其轉化為驅動“一帶一路”建設的強大動能呢?對此,中歐雙方都在思考,並日益強調把鞏固和加強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作為各自外交的重要任務。2013年11月,中歐雙方達成了《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4年3月底訪歐期間又提出了中歐建設“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係,從而為未來中歐關係的發展勾勒出了整體推進的藍圖,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也描繪了細緻的發展路線。具體來説,當前和今後較長一段時期,中歐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上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努力:

  一是推進中歐和平夥伴關係。

  和平是中歐共同關心的話題,維護和平是中歐共同的責任。由於中歐之間不存在重大的主權和安全紛爭,推進中歐和平夥伴關係意味著雙方加強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上的溝通和協調,共同推進政治解決地區熱點問題和參與有關維護國際和平的規制建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存在著大量的地區熱點問題,比如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阿富汗、烏克蘭等熱點問題,推進中歐和平夥伴關係首先意味著中歐應該在這些問題上加強外交政策溝通和安全問題上合作,在推動不擴散、裁軍、反對恐怖主義、打擊海盜等問題上加強合作。目前,中歐關係中存在著眾多溝通管道,通過這些溝通管道和平臺,中歐雙方可以密切和平夥伴關係,對中東、中亞、非洲等一些地區和國際熱點問題展開對話,並逐步提升中歐防務安全對話的級別和水準,共同維護和平穩定的國際局面,帶頭走和平發展道路。此外,在雙邊問題上,中歐也可以在對華軍售解禁等問題上加強溝通和對話,將其納入和平創造的軌道中來,夯實中歐和平夥伴關係的基礎。

  二是推進中歐增長夥伴關係。

  “一帶一路”倡議首先是一個關於共同發展問題的倡議,無論是推動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還是推進貿易暢通和資金融通,在本質上都屬於發展問題。目前,歐洲陷入債務危機和高失業率而不能自拔,儘快實現經濟復蘇和改善困窘的財務危機是歐洲各國的共同心願。再次背景下,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在致力於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同時,在客觀上對刺激歐洲經濟復蘇也是一個重大的利好。無論對於歐盟各國而言,還是對於中國來説,謀求經濟增長是中歐雙方共同的願望,推進中歐增長夥伴關係,相互提供發展機遇,是符合中歐共同利益的。因此,推進中歐增長夥伴關係,意味著推進自由貿易協定、擴大高技術貿易、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中歐兩大經濟圈的融合發展等豐富內容,中歐在這些問題上有著共同的立場和類似的態度。近年來,中國已經成為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歐盟連續十年保持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雙方在2014年度貿易額突破6100億美元,對外投資也增長迅猛,僅2015年1-2月,中國內地對歐盟投資33.6億美元,是去年同期的10.5倍。這一切均表明中歐增長夥伴關係動力強勁,是一個有著廣闊發展空間的領域,有可能成為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主要支柱。

  三是推進中歐改革夥伴關係。

  目前,中歐都處於新一輪改革進程之中,“一帶一路”均需要中歐雙方從改革的視角推進雙邊關係,重塑中歐關係的互動框架,中歐互聯互通的過程也是體制機制深化改革的過程。從中國方面來説,新一輪改革強調頂層設計和基層創新相結合,實施“四個全面”的系統工程,加快進行轉方式、調結構、改體制和惠民生的相關改革,以適應新常態的發展需要,在這一切的努力中,全面深化改革貫徹與所有領域和各個環節的全過程。從歐盟來説,為儘快走出債務危機的泥潭,歐洲也在進行大刀闊斧的結構性改革,包括勞動力市場、稅收和養老金制度等方面,尤其是通過預算調整、稅收和福利體系改革、勞動力市場和養老金體系改革、金融修復和簡化監管環境,投資于知識創新和鞏固增長的結構性改革,重建可持續的公共金融,所有這些努力均致力於試圖全力解除主權債務問題對歐洲經濟增長和銀行體系的威脅。不難看出,中歐由於面臨著共同的結構轉型和體制改革的任務,完全可以在推進“一帶一路”過程中做改革的夥伴,相互借鑒,相互支援,在經驗分享中增進彼此的認知。

  四是推進中歐文明夥伴關係。

  中歐是兩個文明體系,是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典型代表。從古代到近代再到當代,東西方文明在交流碰撞中融合發展,均從對方獲取了營養,實現了自身的發展,這也是絲綢之路精神之所以世代相傳且不斷發揚光大的一個根源。在全球化時代,隨著“一帶一路”的啟動,東西方文明再次面臨融匯發展的歷史機遇,互聯互通的日益深入更是為文明的對話、交流和深度融合創造了新的發展空間。因此,推進中歐文明夥伴關係意味著要加強中歐教育、文化、科技和青年的交流,推動在自然科學、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全面對話,為彼此進步提供更多營養。近代以來,儘管中國留學生奔赴歐洲負笈求學,從歐洲學習了很不少,但在政治制度、價值觀念、社會規範等各個方面還存在很大的落差,中歐在人權、移民、環境和意識形態等方面很存在很大的差異。之所以産生如此重大的差異,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近代以來中歐文明互動並非是雙向的,而是單向的,更多是西方文明向東方的傳播和擴散,歐洲國家並沒有認真地了解中國所代表的東方文明。一旦中歐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加強文明對話,推進中歐文明夥伴關係,東西方文明的對話就一定能夠跨越傳統的鴻溝,締造一種包容開放的新文明。

  總之,歐洲在“一帶一路”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歐洲和中國一樣,都是“一帶一路”的引擎,如果沒有歐洲的參與,“一帶一路”就失去了平衡,也不可能真正實現騰飛。歐洲之所以在“一帶一路”具有如此顯赫的地位,最主要的原因是中歐雙方存在著很大的互補性,具有巨大的合作潛力,中歐推動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看重的就是謀求維護和鞏固中歐合作共贏的勢頭,“一帶一路”就是努力將此種巨大潛能轉化為發展動力,帶動連結歐洲經濟圈和亞洲經濟圈的內陸廣大腹地沿線國家的發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歐應著力建設和平夥伴、增長夥伴、改革夥伴和文明夥伴的“四大夥伴關係”。從長遠來看,中歐關係的拉近不僅將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強大的勢能,而且也符合中歐雙方的共同利益,對世界和平與發展都會産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