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義務將歷史傳承給後代”

時間:2015-05-13 09:5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二戰老兵韋爾納向德俄博物館的蘇聯紅軍坦克獻花。

  本報記者 管克江攝

  “諾曼底登陸的時候,我是開著坦克去的。”回憶起那段歲月,94歲的二戰老兵納普韋爾納眼角泛著淚光。韋爾納的父親是德國共産黨員,納粹上臺後被捕入獄。他和母親先是避難到捷克布拉格,後又輾轉到法國。在那裏,韋爾納加入了抵抗組織。韋爾納從法國敦刻爾克撤退到了英國,又隨著盟軍登陸殺了回來,一路抵達柏林。韋爾納説,雖然70年過去了,但人們不能忘記納粹德國發動侵略和大屠殺的罪行。因為這不僅僅關乎德國的歷史,更關乎德國的現在和將來。

  “我們要培養一種歷史認識的文化”

  和韋爾納一起的還有不少老兵及其親屬,他們都是來參加5月8日德俄博物館二戰勝利70週年紀念活動的。70年前,納粹德國指揮官在這裡簽下了無條件投降書。每年德俄博物館都會舉行活動紀念這一重要的日子。今年的規模格外龐大,不僅有關於蘇德戰爭的常規展覽,全天還進行各種歷史問題研討會、電影播映、二戰書展和文藝演出。歷史學家卡亞洛克對本報記者説,不斷反思和回顧這段歷史非常有必要。直到今天,我們還能聽到某些德國老年人稱,他們對納粹分子進行的種族屠殺罪行一無所知。這是不可能的。我們首先必須承認歷史,才能正視它。特別是對年輕一代,“納粹大屠殺”早就列入了德國的歷史和公民教育等課程,但我們也看到,有的年輕人覺得二戰歷史離自己很遙遠,不願意去觸碰。洛剋女士認為,除了定期組織各種歷史展覽,政府、學校、學術界需要不斷創新方式方法,讓年輕人的歷史觀不脫節。

  從今年1月1日到12月31日,柏林將舉行數百場活動來紀念納粹戰敗、人民解放。從4月下旬開始,柏林主要地標附近都放置了一人多高的巨幅老照片,用1945年春天的柏林實景為對照,讓民眾牢記戰爭的慘痛教訓。5月2日—8日是主題周,共舉行近50場活動。其中5月3日有一場“朗讀馬拉松”,知名作家、學者和學生們坐到一起,朗讀關於二戰歷史的書籍、詩歌、日記和新聞報道。德意志歷史博物館推出名為《1945——失敗、解放、新開端》的特別展覽,全景式介紹二戰結束後德國、法國、波蘭、奧地利、挪威、蘇聯等12個國家的政局變動和歷史觀演變。德意志歷史博物館館長亞歷山大科赫表示,我們的職責是在國際關係的框架下,全面真實呈現德國歷史,同時還要培養起一種歷史認識的文化,讓現今的德國人敢於正視歷史。相信不用多久,關於二戰的歷史將不再是德國社會的溝通式記憶,而是一種文化式記憶,成為德意志民族的文化傳承。

  “反思是為了知道未來如何走下去”

  今年也是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落成10週年。5月7日,德國聯邦議院議長諾貝特拉默特、猶太中央理事會主席約瑟夫舒斯特等出席了相關慶祝活動。十多年前,紀念碑和地下的資料陳列館曾因其中心位置(臨近勃蘭登堡門)在開工前備受爭議。拉默特當天致辭時再次強調:“如果説還存在著反思文化,那麼它就應該被放置在這個社會的中心,開始成長,並保持生機。”

  猶太人大屠殺倖存者英格博格蓋斯勒回憶起當年情景:“我是一名猶太教徒父親和基督教徒母親的女兒。納粹上臺後,父親逃去中國避難,我和母親留在德國。漸漸的,一切都變了。我被逐出學校,名字也被迫改為薩拉——為了聽起來不像猶太人的名字。”蓋斯勒表示,如今世界上依舊存在各種形式的種族歧視,建立紀念碑的初衷是緬懷歷史,最終目的是為了警醒未來。

  柏林一所中學的3名學生朗誦了他們自己創作的詩歌:“我無法知道大屠殺意味著什麼,因為我沒有親身經歷過,對此我無從客觀描述。但我能夠篤定的是,任何生命都有尊嚴,任何人都無法以任何理由剝奪對方的生命”,“年輕人反思不僅是為了緬懷歷史,更是為了知道未來如何走下去,我們有義務將歷史傳承下去,並傳給我們的子孫後代”……從這些十四五歲的少年身上,可以看到德國反思的精神,已經融入文化血液,並將一代代傳承下去。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