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2月26日參拜供奉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這是繼2006年時任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以來,又一位現職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安倍此次選擇其上任一週年之際參拜,其意圖何在?
人民網記者專訪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院院長李向陽、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所中日關係研究中心秘書長張勇、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張璉瑰進行解讀。專家認為,安倍“拜鬼”雖不是一個標誌性事件,但是在已經惡化的中日關係上雪上加霜,日本從“擁抱戰敗”到現在的想要“擺脫戰敗”,對東北亞局勢影響只是“加劇”,將使現存摩擦更加激烈。
李向陽:在已惡化中日關係上“雪上加霜”
對安倍晉三的真實意圖,李向陽認為,在過去一段時間,安倍的國內支援一個很重要的來源是外交,最主要的是對華關係,對華強硬已經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支援,安倍實際上是在迎合國內政治右翼化的發展趨勢。
安倍右傾的政策對民眾影響幾何?李向陽分析,以前幾任首相也都參拜過靖國神社,這不是一個標誌性事件,而是在已經惡化的中日關係上雪上加霜。即使安倍不參拜,短期內中日關係也不會得到好轉。“美國對日本右翼化趨勢的容忍度,很大程度取決於美國對中國的崛起的評估。如果美國認為需要遏制中國發展,那麼將不斷容忍日本的右翼化舉措。這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因果關係。”
李向陽認為,安倍此舉對東盟的影響不是特別大,但對中日韓之間的經濟合作會埋下更多障礙,韓國會對此採取一種批評立場。
安倍內閣當政,中日關係可否有回暖的可能?在李向陽看來,即使換一個首相,中日關係也很難改善。因為中日關係的惡化是結構性的,根源是中國從國力上超越了日本,日本擔心中國最終會主導亞洲的秩序。“日本的首相曾明確表示,美日需要聯手,來防止中國主導亞洲的秩序。所以,短期之內中日關係也很難有實質性的改變。”
安倍右傾的政策對民眾影響,李向陽分析,日本民眾支援對華強硬,有兩個原因,其一,近年日本首相頻繁更換,日本政府軟弱、不作為成為困擾日本民眾心態的一個很重的心結。其二,中國的崛起發展,也是一部分日本民眾心態有一定的不平衡。以前是“俯視”,現在不能説“仰視”,但至少是“平視”中國,這本身就需要一個心態的調整。
張勇:日本想從“擁抱戰敗”到“擺脫戰敗”
張勇接受本網記者採訪表示,安倍選擇執政一年當天參拜靖國神社,也算是“致他今年的青春”。今年日本的形勢特別複雜,很難預測,尤其面對安倍這樣極難預測的人。今年對安倍本來來説是個“圓夢年”。
“可以説安倍還在執政試用期,前幾屆除了小泉執政五年零五個月以外,基本上都是一年一下,安倍第一次任職初期是60%的支援率,小泉是70%多,鳩山是70%多,但是到執政一年,尤其安倍,最後滑到20%,20%是一個很危險的區域,首相已經沒有執政的理由,如果再加上黨內如果再反水,就必須得辭職。所以安倍不得不採取這樣一種過激的方式。”
張勇認為,安倍想把政權拉回來,並想擺脫戰敗體系。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對東北亞局勢只有一種影響就是“加劇”,使現存的摩擦更加激烈。對戰爭受害國,放出兩個信號:一是要擺脫“戰敗體系”,要擺脫戰敗國體系,要強軍,走向政治大國或者説軍事國家。二是,安倍在極力迎合國內右傾情緒。
張勇認為,安倍執政一週年日子去參拜並非偶然,背後有很多深意。安倍這種戰後出生的政治家,對日本戰爭責任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刻意美化,甚至歪曲。安倍是新政治家的集中代表,此次執政之前,安倍説他對第一次執政期間沒有參拜感到“悔恨至極”。他和自民黨原來的保守政治家不同,如果從國際政治來講,他是屬於傾向軍事現實主義,和政治現實主義不同,其實他是為了完成右傾化的路線。通過用最極端的表現方式參拜,完成他的政治使命。
“安倍三箭”前兩箭都是經濟方面,安倍此次上任一年後,支援率基本沒有下滑,選在執政一年節點參拜,起碼在內政上感覺不會“失分”,安倍的政治體系要照顧到右翼支援者的訴求。在日本所謂的“失落的二十年”後,安倍是在迎和這樣一種潮流。今後中日矛盾會進一步激化。中日關係變得越來越複雜。
張璉瑰:安倍參拜靖國神社的日子沒有特別暗示
12月26日是毛譯東誕辰120週年,安倍參拜靖國神社選在同一天,有網友猜測是否存在什麼暗示?
張璉瑰認為,兩者應該沒有什麼影響,性質不一樣。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對於中國來講,是很突然的事情。但是毛主席誕辰12月26日是一直都有的,特別是今年是120週年,肯定會舉行特殊的儀式。雖然兩件事很巧合的碰在一起,應該沒有任何關係。 (記者常紅 實習生陳天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