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係的盤古在哪?

時間:2013-07-31 08:36   來源:中國網

  7月16日,我在北京與一位來訪的美國朋友聊了一次。這位朋友在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傳播學,所以我先向他請教了有關美國網路選舉的事兒。這自然是因為即將到來的日本參院選和此次的網路解禁。他首先舉出2008年奧巴馬的例子,稱讚有加。隨後我又把當天看到的日本前首相菅直人起訴現首相安倍晉三侵犯名譽的消息告訴了他,他聽後表示驚訝。我問他,美國政治家不在自己的部落格上批判對手嗎?他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説,總統或黨首級的大政治家基本不會自己開這個口,即使他們想幹這種事,也會請“打手”代勞。言下之意,美國政治家在社交媒體上還是很重視社交禮儀的,自己的形象要樹立,對手的面子也要顧及,彼此之間體面在。

  我想菅直人選擇正式起訴安倍首相,考慮更多的不是個人的利益得失。矛頭雖然對準著現任首相,但他顯然是看不慣如今日本政壇惡性言論大行其道的風氣。在這位前首相看來,這種狀況損害的將不僅僅是日本政治中的選舉公平。

  作為一個中國的學者,我也注意到了當下日本政治輿論生態、外交輿論生態借由網路傳播、網路選舉發生著的根本性變化。眼下,日本流行一個新詞“網路發信力”。中國也有個類似的詞,叫“網路影響力”。實際上,兩個詞含義差不多,發信力也好,影響力也罷,都與知名度、關注度、支援度直接相關。就以這次選舉的三大黨黨首安倍晉三、海江田萬里和橋下徹為例吧。擁有112萬8104名推特粉絲的橋下、擁有37萬3488名臉譜粉絲的安倍與僅有541名支援者的海江田,在發信力上孰強孰弱,差距多大,一目了然。

  當然,這種差距背後有它的原因。從觸網時間和發信頻度看,橋下最為積極,自2008年開博以來他最多時一天的發信量超過一百條。安倍在就任首相後利用官邸和個人的兩個臉譜持續發信,平均每天1.8條。海江田在三人中最為後知後覺,今年6月3日他才剛剛開設部落格。三人間“勝組”與“敗組”的區別非常明顯。

  但需要進一步思考的是,除了發信“量”的差距外,發信“質”的區別,是否也是造成三者網路發信力“格差”的原因呢?我注意到海江田的部落格,以一週一成語為看點,他本人書寫的“浩然之氣”也貼在上面。由於這種文雅的氣質,海江田被日本媒體稱作“毛筆派”。相比之下,被稱為“網路派”的橋下、安倍,他們的部落格風格就直白很多、強硬很多。橋下的部落格經常充斥著諸如“混蛋報紙”、“白癡記者”這樣的攻擊性語言。安倍也毫不遜色,對於那些批評他的電視主播、報紙雜誌記者,甚至是曾經共事過的前外交官,他一向點名道姓,諷刺批判。如果對方向其道歉,他還會高調地在網上回應稱是“網路的勝利”。

  事實上,的確是網路成就了安倍晉三今天的“勝利”。據報道,2012年8月10日,安倍在臉譜上針對韓國時任總統李明博登上竹島的批判留言,不到半天即獲得超過兩萬條的讚頂。這種支援度,使當時尚不知未來出路、沉淪落魄的安倍頃刻間明確了自己重新崛起的方向。所以可以説,“毛筆派”與“網路派”確實存在著風格上“質”的區別。

  再回到此次日本參院選舉網路解禁一事上。從性質看,我認為這是日本政治傳播市場中一次放鬆限制的新自由主義改革。目前,在各政黨、各黨首、各候選人中已出現明顯的傳播能力差距,而這種差距將在很大程度上使選舉結果出現贏家通吃的傾向。令我感到不安的是,正如上文所言,安倍晉三、橋下徹等“贏家”,激發挑動的是民意中的一種暴戾情緒,這種情緒似乎在不斷增殖著日本民眾的受害者意識,這種受害者意識又直接轉變為“打破既得利益”、“與中國對抗”、“制裁朝鮮”等強硬輿論的底色。而中國網路世界中諸如“教訓日本”之類的狠話也隨處可見。這種“空氣”只會使中日兩國間的霧霾愈來愈重。

  不過我也注意到了一些性質不同的“氣團”。 本月上旬,朝日新聞社進行了一次網路調查。結果表明,在“具有網路發信力”的選項中,雖然有39%的日本網民選擇了安倍,但更多的受調者選擇的是“誰都不具發信力”,為41%。參院選舉後,安倍政權的穩定性將大大增加。但我認為,對於中國來説,安倍長期執政或日本網路中的“嫌中”氣氛,與其説是“不愉快的現實”,不如説是混沌的現實。“盤古破混沌,天地始為清”。中日關係中的盤古又在哪呢?

編輯:顧文婧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