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9月17日文章,原題:還是要算二戰的舊賬
釣魚島從“無人荒島”、家族産業,演變成為日本右翼“籌款購島”,到政府出動“收歸國有”,雖是雙簧也是鬧劇。中國政府奉勸日本“懸崖勒馬”;有人則預測“中日必有一戰”,這些都是不祥的預兆。
套用一句口頭禪來描述,是“潘多拉盒子”已被打破,不僅中日建交的目標已經模糊,連兩國和平相處的穩定基礎也被拉倒,昔日建構的中日友好關係已經不復存在。
日本玩火的結果,一是雙方再也沒有“中日友好”的幻想了;二是再次考驗日本“脫亞入歐”國策是否仍然有效,包括《美日安保條約》的利用;三是日本軍國主義勢力以為其療傷期已過,從擴軍、修憲、精神重建之後,又可以東山再起了。
但是,即使日本人忘記了歷史,包括戰爭經歷者世代的消逝,無歷史教育世代的成長,但亞洲鄰國依然還在監視著日本,世界和平力量也沒有忘記反法西斯的經驗,百年來已將日本徹底洗腦的“脫亞入歐”思維,最終將成為使日本既入不了“歐”又回不了“亞”的最大障礙。
中國説,“釣魚島為中國固有領土”,即使撇開現代的大陸架和國際海洋法理論,早在明朝初期,即世紀開始,它已經屬於中國海防管轄的範圍,行政上隸屬於福建省,清朝以後則改屬臺灣。
日本也稱釣魚島是“日本固有領土”,理由是日本佔領它時是“無主地”。根據“先佔先得”原理,日本顯然是“強詞奪理”。根據日本井上清教授早年的研究,日本是相隔幾百年之後才“發現”它為無主之地。
實際上,是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之後,它便徹底仿傚西方實行帝國主義擴張政策,包括:一、吞併無武裝的“琉球王國”(即現在的“沖繩縣”);二、對中國清廷發動“甲午戰爭”,強迫滿清簽署《馬關條約》,從此攫取臺灣和朝鮮半島,而日本也就逐步開展其鯨吞亞洲大陸的侵略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