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又逢四年一度的美國大選年。一如往常,中美關係特別是中美經貿問題再度受到許多美國政客和媒體的“特別關照”,成為選戰熱門議題。美政客演講裏,國會聽證會上,報章和電視節目中,“中國搶走了美國人的飯碗”、“美企業在華受到不公平待遇”、“人民幣匯率低估造成美就業流失”等指責之聲不絕於耳,要求在經貿問題上對華展示“肌肉”似乎成為美政客討好選民、媒體爭奪眼球的“法寶”之一。那麼,中美經貿關係是否真如部分美國政客和媒體所形容的那樣呢?恐怕只有數字和事實才能説明問題。
一、人民幣匯率是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的“肇因”嗎?
自2005年人民幣匯改至今,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超過30%,而同期美國內失業率卻由5.1%升至8.3%。2009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保持穩定,美對華貿易逆差卻銳減了412億美元,美新增製造業失業人數反而由上年的47.3萬猛增至152.3萬人。把人民幣匯率與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和美國失業率挂起鉤來恐怕過於牽強。
二、美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經營環境在惡化嗎?
截至去年底,美對華投資項目累計6萬餘個,實際投入675億美元,涉及製造業的29個大類和服務業的100多個部門。不久前,中國—美國商會針對在華美國企業開展的“2012年中國商務環境調查”結果顯示,超過3/4的受訪者預計2012年企業收入將高於去年,39%的企業在華利潤率高於全球利潤率,82%的企業計劃追加在華投資。蘋果公司2011年在華銷售額130億美元,業績僅次於美國本土。麥當勞2011年在華新開200家餐廳。星巴克咖啡在中國以四天開張一家新店的速度擴張。可以試想,如果中國投資環境不斷惡化,以逐利為本的美國企業恐怕早就作“鳥獸散”,更不會傻到繼續追加投資和擴張了。
三、美國在對華貿易中“吃虧”了嗎?
根據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的最新報告,2000年至2011年,美國對華出口從162億美元迅猛增長到1039億美元,累計增長542%,而同期美國對其他國家的出口僅增長了80%。美50個州中有48個州對華出口增幅超過三位數,其中20個州增幅超過四位數。2011年,美輸華農産品總值升至233億美元,平均每個美國農民從中受益4000美元,中國也首次成為美農産品最大出口市場。美國凱托學會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美從中國進口的3200多億商品中,有超過3/4是服裝、鞋帽、玩具、家電等改善美民眾生活和辦公條件的消費品。過去10年,價廉物美的中國産品使美消費者節省了6000多億美元,平均為每個美國家庭增加了1000美元的可支配收入。
四、中國刻意追求對美貿易順差嗎?
中美貿易存在不平衡,主要是由於全球化格局下國際産業分工不同所引起的。2011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達到2023.4億美元,但其中80%來自加工貿易,60%來自美資企業。在加工貿易環節中,中國國內的增值部分僅為15%-20%。因此,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貿易順差或逆差只是一個符號,不能反映出真正的利益分配情況,將所有順差計算到中國頭上也是不公平的。此外,美國嚴格控制對華高技術産品出口,據推算僅這一項就使美國廠商每年在中國喪失約300至500億美元的貿易機會,從而進一步限制了改善中美貿易不平衡狀況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