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召開四次峰會後,2012年3月底,金磚五國終於在信貸合作上獲得突破。這是金磚國家峰會自成立以來,在國際化合作上邁出的重要一步。
作為世界新興國家的一次國際化創新,一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合作機制,2009年6月,首次金磚國家峰會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娜堡舉行;2010年4月,第二次峰會在巴西巴西利亞舉行;2011年4月,第三次峰會在中國三亞舉行;2012年3月28日,第四次峰會在印度新德里舉行。
在第四次峰會上,金磚國家間貿易在信貸安排、組建開發銀行方面均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如果這一措施落實,則金磚國家間貿易可以減少對美元的依賴,直接以本幣進行貿易。
與前三次峰會基本停留在共識層面不同,新德里峰會上,金磚五國的國家開發銀行之間簽署了兩項協議,即《金磚國家銀行合作機制多邊本幣授信總協議》和《多邊信用證保兌服務協議》。兩項協議意在穩步推進金磚國家間本幣結算與貸款業務,為各國間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服務。根據協議,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巴西開發銀行、俄羅斯開發與對外經濟活動銀行、印度進出口銀行、南非南部非洲開發銀行等五家成員行,將穩步擴大本幣結算和貸款業務規模,使得金磚國家間貿易和投資便利化。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行長陳元指出,授信協議涉及包括貿易融資、投資項目等在內的多個領域,貸款數額將視未來業務的開展而定,預計將會十分可觀。
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與其他四國的貿易額約2770億美元。其中,中國與南非454.3億美元,中國與巴西842億美元,中國與俄羅斯780億美元,中國與印度700億美元。巴、俄、印分別為中國的第九、十、十一大貿易夥伴,而中國更已成為巴西、俄羅斯、印度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樂觀的估計是,到2015年,金磚國家與中國的貿易額將達到5000億美元,屆時將超過日本,接近美國,低於歐盟,成為中國第二大或第三大貿易夥伴。也就是説,中國有了兩個貿易額達5000億美元的夥伴,一個是歐盟,一個是金磚國家。
一直以來,由美國主導的世界銀行、由歐盟主導的IMF掌控著全球金融市場。作為新興國家的主力,金磚國家佔世界總人口超過42%,面積佔28%,經濟總量與貿易總量分別佔18%和15%。金磚國家謀劃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無疑是謀求國際金融話語權的最直接表達。
當然,金磚國家間的經濟發展水準與國情不同,金磚之路不可能快速鋪成。
首先,除中國之外的四個金磚國家經濟波動性均較大,穩定性存在問題。2011年下半年,這四個國家在本幣對美元的匯率方面貶值幅度都達到了兩位數;而在今年年初,印度盧比、巴西裏爾本幣對美元的匯率升值幅度又達到了兩位數。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使中國不受制于金磚夥伴的波動性危機,實現雙贏,是必須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其次,如何實現貿易投資的便利性和自由化,也是金磚國家需要通過國際化創新完成的課題。金磚五國均屬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是共同特點,反傾銷問題幾乎無法回避。印度頻頻針對中國提起反傾銷訴訟,巴西也出現針對中國的反傾銷現象。因此,金磚國家間必須存在一個保護相互間投資便利與自由化的協商機制。
再次,開發銀行模式能否真正可持續,也是個問題。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張5000億美元的貿易路線圖,已經通過中國、巴西、印度、俄羅斯、南非五國領導人之手畫就。接下來,金磚國家應該大步走向既能造福自身經濟,又能謀求國際權利平衡的大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