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糾結與歐盟簽署經濟夥伴協定

時間:2012-03-27 10:25   來源:人民網

  東非共同體與歐盟的《經濟合作夥伴協定》談判3月進入最後一輪。在雙方簽訂協定最後期限來臨之際,一些國家還在為是否加入協定而糾結不已:如果加入,將放任歐盟衝擊本地脆弱的工農業;如果放棄,則可能喪失融入世界的有利機會。如何變通,實現兩全其美,成為非洲一些國家面臨的一大難題。

  遲遲未簽正式協定

  歐盟和非洲國家之間的經貿合作,可追溯到殖民時代。進入新世紀以來,非洲加大了與中國、印度、巴西和美國等國的經貿往來,歐非經貿關係面臨新的調整。2002年,歐盟與非洲國家正式啟動《經濟合作夥伴協定》談判。2007年11月,歐盟與東非共同體簽署《經濟合作夥伴協定》框架協議,然而,由於雙方對關稅、原産地、農業補貼等問題爭議太大,遲遲未能簽署正式協定。

  2008年6月,歐盟分別與迦納、象牙海岸簽署了臨時《經濟合作夥伴協定》。2010年3月,西非經濟共同體與歐盟舉行談判,雖然取得進展,但2011年由於歐盟市場準入等問題,談判又一次擱淺。

  截至目前,中部非洲只有喀麥隆與歐盟簽署了臨時性協定。在南部非洲,波札那、賴索托和史瓦濟蘭已同歐盟簽署臨時性協定,除尚比亞和馬拉維拒絕簽署外,其他國家都還在權衡之中。

  非洲擔心引“狼”入室

  歐盟與非洲國家《經濟合作夥伴協定》談判已有10年,簽約國家寥寥。大部分非洲國家之所以拒做歐盟“貿易夥伴”,主要是擔心新協定在為其向歐盟出口産品提供優惠的同時,也會引“狼”入室。

  按照協議,非洲20%“敏感進口産品”市場將維持關稅保護,其餘80%的産品市場將逐漸向歐盟零關稅開放。該條款是非洲國家最大的擔憂。目前,有34個非洲國家處於全球“最不發達國家”之列,簽署協定意味著其脆弱的工農業將面臨歐洲産品的全面衝擊。儘管屆時歐盟市場將向非洲國家産品完全開放,但除了基本農産品和原材料以外,非洲國家其他商品在歐洲市場幾乎不具有競爭力,這使得雙方的“對等開放”變為實質上的“單邊開放”。

  坦尚尼亞前總統姆卡帕近日警告,《經濟合作夥伴協定》框架協議損害了東非共同體的未來發展,威脅到地區貿易和一體化。塞內加爾總統瓦德表示,這個協定不是非洲利益所在。一個非洲國家的貿易部長形象地描述説,《經濟合作夥伴協定》是“讓非洲羊入歐盟虎口,重復殖民的過去”。奈米比亞財政部副部長施勒特魏因表示,如果簽署這個協定,就等於剝奪了奈米比亞發展本國工業的機會。

  發展中國家建立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南方中心今年1月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依據關稅收入衡量,非洲國家簽署《經濟合作夥伴協定》的成本要遠高於收益。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諮詢委員會成員、尼日利亞央行前行長魯索多把《經濟合作夥伴協定》比喻為第二個“奴隸制”,認為它會給非洲經濟帶來破壞性影響,歐盟農業補貼會“扼殺”非洲發展農業和工業的潛力,並推高失業率加重貧困。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