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戰爭“後遺症”在發酵

時間:2012-02-08 10:36   來源:新華網

  軍火殘留物等戰爭過後的危險繼續潛伏在利比亞城市裏,而外國公司正享受因國家充當戰爭盟友而獲取的豐厚回報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才揚、鄧亞君發自的黎波裏、北京 新年伊始,利比亞首都的黎波裏迎來了第一位外國元首——突尼西亞新任總統蒙塞夫馬祖吉。他也是位“特殊的”客人,有媒體乾脆把馬祖吉和利比亞過渡委主席賈利勒並稱為“難兄難弟”,以此來形容這兩個部落特徵顯著的國家在經歷社會動蕩後面臨的相似考驗。

  但突尼西亞畢竟沒有經歷西方炮火的攻擊。而在利比亞的黎波裏、拜尼沃利德等地,沒有了卡扎菲的畫像和前政權的綠色旗幟,但槍孔、彈孔的痕跡提醒著去年春天開始的那場夢魘並不遙遠;沒有了上空盤旋的北約飛機,但首都街道上多了些聽不懂阿拉伯語的外國人。

  蘇爾特的傷痕

  去年年底,本報記者重返了利比亞前領導人卡扎菲的家鄉蘇爾特。這裡位於的黎波裏和班加西中間,被北約戰機輪番空襲和利比亞內戰炮火洗禮後,如今的蘇爾特幾乎淪為廢墟。

  汽車行進在蘇爾特主幹道上,路旁全是佈滿彈孔的建築,以及三三兩兩停靠在一起燒燬的汽車。不同於利比亞的其他城市,這裡任何一處建築物都沒有懸挂紅黑綠三色旗,也就是現在“全國過渡委員會”所沿用的“國旗”。蘇爾特沒有歡慶的標語,甚至街道上也沒有行人。

  在“9月1日大街”上,39歲的賽義夫正和家人整修自己家的大門。房屋雖然沒有被炮火摧毀,卻也稱得上“百孔千瘡”,所幸家裏22口人都沒有受傷。他帶領大家來到二樓的陽臺,手指向屋檐和室內天花板被炸毀的部分,並沒有過多言語。

  另一戶居民哈裏發法拉吉的家中,情形相似。二樓的四面墻壁上也佈滿彈孔,甚至天花板上還有火箭彈留下的一個大洞。在哈裏發鄰居家的大門前,還散落著各種軍火的殘骸。墻上的“UXO”是附近小孩在玩耍時被炸傷一條腿後寫上去的,意思是這裡有“未爆炸軍火”,提醒人們危險勿近。

  “我希望政府能夠儘快清除街道,移除所有軍火的殘留物。因為這裡有很多小孩,這麼多軍火的殘留物對他們來説很危險,總是有人被炸傷。”蘇爾特居民依薩説道。

  槍聲仍在

  1月3日,在的黎波裏內的共和國街與賽義迪街附近一處利比亞安全部門建築外,米蘇拉塔武裝分子與的黎波裏武裝分子發生了交火。據一名當地人描述,起因是米蘇拉塔人企圖進入該安全部門,遭到拒絕後雙方發生衝突;另一名當地人説是由於米蘇拉塔武裝分子試圖從安全部門的監獄中解救犯人,雙方隨之交火。

  這只是今年年初以來,利比亞國內多起衝突的一個縮影。卡扎菲倒臺後,十八路諸侯奪天下,“過渡委”面臨的是如何分權、制衡。

  除了收繳各派力量的武器,利比亞當局最重要的任務便是恢復正常經濟和社會生活,解決經濟問題、民生問題和社會公平問題。當地分析人士説,形成一個與卡扎菲時期“第三道路”、“綠色革命”所不同的政治認同——國家認同——也勢在必行。但是,利比亞各派以及執政當局能否保持統一的中央政權?能否保持高效的政令、法令、軍令的統一?能否避免分裂成3個獨立的部落地區?尚未可知。

  在執政當局遭遇一系列的民眾抗議後,1月22日,利比亞“過渡委”副主席阿卜杜勒哈菲茲古賈辭職。“二號人物”的下臺給執政當局敲響警鐘,但顯然僅此無法平息人們對現實生活困境的不滿。

  西方抓緊瓜分“蛋糕”

  如今,隨著利比亞主要戰事結束已有時日,利比亞國內的政治新聞已登不上西方媒體的頭條。但這絲毫不影響眾多外交官與外國公司白領悄悄返回利比亞。在建築、石油、電信等重要經濟領域,這些國家正在享受著因充當戰爭盟友而獲取的豐厚回報。其中,又以石油為重中之重。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報告,利比亞有探明石油儲量464億桶,在戰爭爆發前,利比亞石油日均産量約為160萬桶,佔全球供應量的2%。據預測,利比亞未探明石油儲量和可探潛力巨大,有可能超過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NOC)總裁努裏貝魯恩去年12月24日稱,利比亞目前石油産量為每日逾100萬桶,並預計在2012年中之前將把産量提升至戰爭前的每日約160萬桶。

  目前,據NOC官員介紹,在戰前卡扎菲政府就曾提供給歐洲公司大量開採項目。據法國《費加羅報》近來援引該公司的另一位高管的話説,現在獲得利石油優先競標權的十大油企分別是西班牙石油公司、法國道達爾、義大利埃尼集團等歐美石油公司。雖然記者今年1月12日在從NOC委員會得知此消息並不可信,但西方各國為利比亞石油而“磨刀霍霍”卻是不爭的事實。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