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在北京簽署了《關於建立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的諒解備忘錄》,提出在未來四年內讓10萬名美國學生到中國留學。這麼多美國人來中國留學,勢必要學漢語,要過漢語關。聯想到近年來,時常見到有關美國出現“漢語熱”的報道,相信每一個中國人內心都會感到很受用。
美聯社報道説,“漢語熱”最初由美國華裔家庭推動,因為他們希望子女學習掌握自己祖先的語言。後來,越來越多的非華裔家庭也讓子女學習漢語,並成為“漢語熱”背後的主力軍。據紐約亞洲協會中文項目主管黃舒翰説,美國社會“漢語熱”始於2003年。美國外語教學委員會負責人馬蒂 阿博特説,漢語對於美國人最大的吸引力就在於,美國掌握漢語的人太少。在中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日益崛起的今天,掌握漢語就意味著增加競爭力,而學習漢語就能讓自己在求職時比別人多出一個顯著優勢。由此可見,美國人是很講究實際的,他們學漢語有很強的功利性。
語言的強勢與國家的強盛如影隨行,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有報道説,20年後,中國經濟總量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老大,華人也將超過15億,且遍佈世界。照此看來,美國社會的“漢語熱”必將持續升溫。可以想像,美國人屆時可能將把漢語和英語置於同等地位,甚至看得比英語還要重要。美國孩子從幼兒園就開始學漢語,並把漢語作為小學、中學一直到大學的主要課程。美國孩子不論有怎樣的聰明才智,如果過不了漢語關,他就不能升學、拿不到文憑,評不上職稱,最終找不到工作。由“漢語熱”催生的“漢語産業”也將在美國大地閃亮登場。一想到此,筆者就興奮得幾乎徹夜難眠。因為筆者早年畢業于師範大學中文系,曾當過多年語文教師,有高級教師職稱。美國的“漢語熱”意味著筆者將有機會成為美國的香餑餑,可以憑此大把大把地掙美元了。不僅如此,中國大批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們都將有機會赴大洋彼岸,只要他們會母語,就能得到一份較高收入的工作。過去30年,幾億中國少年兒童飽受了英語的折磨,如今,我們也要用漢語好好折磨一下美國孩子。就像葛優在影片《不見不散》中那樣教美國人學漢語:“他媽的”、“趴下”。
然而,筆者冷靜一想,相信美國人永遠不會像中國人那樣傻。所謂美國社會的“漢語熱”不過是我們的一廂情願。據位於華盛頓州的應用語言中心去年提供的資料:全美現有27個州在小學、初中或高中設有漢語班,全國至少有12家院校採用漢語普 通話 教授主要課程。另據報道,美國有640所大學開始提供漢語學習計劃,而真正將漢語列入教學課程的中小學幼兒園只有百餘所,而且相當多是華裔在教自己的子女。在美國的書店裏,你甚至很難看到漢語書籍和報刊。“漢語熱”又從何而來?
早在上個世紀,確有少數美國人熱愛漢語,並長期在中國學習、生活和工作,甚至畢生與漢語結下了不解之緣。由此還産生了一批所謂“中國通”、“漢學家”。然而,掌握一種語言從來就不是認識多少字詞、能夠相互交流那麼簡單。一種語言的背後是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人文精神。埃德加 斯諾是著名的“中國通”。他于1928年就來到中國,1936年赴陜北,寫下名著《紅星照耀中國》。斯諾不僅在中國生活多年,還與漢語打了大半輩子交道,對漢語的了解卻依然很有限。1971年4月30日,斯諾在美國《生活》雜誌發表了題為《同毛澤東的一次交談》的文章 。他居然這樣寫道:“當他親切地送我到門口時,他説,他不過是一個帶著把破傘雲遊世間的孤僧罷了。”這不僅讓許多美國讀者莫名其妙,還惹起西方世界對毛澤東心態的種種荒唐猜測。毛澤東的原話説自己是“和尚打傘”,就連從未上過學的中國老農民都知道,這個歇後語的下半句是“無法(發)無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外語教育方面投入那麼大,卻收效甚微。許多人花了很多精力學了十幾年外語,最後還是半瓶子醋,工作中並沒有多大實際用處。這種廣種薄收式的外語教學模式不僅佔用了國家有限的教育資源,還大大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與經濟負擔,白白消耗了億萬少年兒童寶貴的聰明才智,最終損害了中國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