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樹立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恪守權力邊界,才能穩定推進改革,繼往開來,不至於“半途而廢”。
全國兩會已落下帷幕,新一屆國家領導人次第産生,順利完成了換屆。
縱觀今年的全國兩會,無論是兩會代表委員,還是普通民眾,都高度關注憲法與法律的權威能否體現,此前輿論甚至尋繹出新任領導人的“法律背景”,以為探尋他們未來施政路徑的某種可能。
這樣的“努力”顯然並非虛言。昨天,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大閉幕講話中表示,“我將忠實履行憲法賦予的職責”,“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潔政府”。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記者會上強調,“我們將忠誠于憲法,忠實於人民,以民之所望為施政所向。”“要把法律放在神聖的位置,無論任何人、辦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許可權。”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則表示,任何組織、個人都必須在憲法法律範圍內活動,“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在新一屆領導人的講話裏,憲法和法律屢屢被提及,這是一種依法履職、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宣示與承諾。
一方面,從現代政治的發展趨勢看,法治已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共識。中國也不例外。多年以來,隨著國內市場化改革的迅速推進,無論是政府,還是市場主體,都面臨著界定權責範圍,確立規則意識的嚴峻問題。
政府作為資源配置的重要主導力量,尤其需要進一步厘清邊界、約束權力,不使政令淩駕於法律之上。既不能濫用有形之手,隨意干預微觀經濟;更不能朝令夕改,政隨人改,缺乏連續性、穩定性。惟有樹立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恪守權力邊界,方才有可能維護一個穩定的發展機遇期,繼往開來,不至於“半途而廢”。
另一方面,從經濟、社會的現實情形看,也迫切需要回歸到憲法和法律的原點,以期在新一輪的改革中有所突破。目前一些政策之所以屢遭民眾詬病,根源就在於改革進入了深水區,難以觸動固有的利益格局。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話説就是,“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
若想破除既有的利益格局,只能是從憲法和法律出發,約束公權,保障民權,步步為營,紮實推進。不要期望“畢其功於一役”,大刀闊斧,一蹴而就;而是依法構築最基礎的制度環境,擴大民眾參與,形成社會共識,在此基礎上,調整既有的利益關係,從而形成更公平、更公正的利益格局。
兩會閉幕了,大幕剛剛開啟。這個國家在完成換屆接力的同時,也開始了繼往開來的新征程。民眾已經從他們的話語中感受到一股股施政新風,相信也一定會在未來的施政過程中看到具體的行動。而所有的每一個個體的嘉言懿行,都將融入並成就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