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調整是收入翻番的根本出路

時間:2013-01-15 14:40   來源:廣州日報

  從經濟增長的空間上説,30多年的改革開放給我們開拓了兩個很大的需求空間:一個是國內的空間,一個是國外的空間。現在我們正好卡在這裡,國內需求增長乏力,國際市場的需求近期內也會遇到比較大的困難,必須要找到新的需求增長空間,如果沒有支撐經濟長達10年的可持續的增長空間,要實現收入翻番是比較困難的,那麼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基礎支撐的力量就會比較差。

  今後我國經濟增長的約束條件和經濟增長的代價越來越大,所有的産業都面臨著成本的全面上升。比如勞動力成本,我們曾有將近10年的時間勞動力的工資不增加,基本是700~1000元左右,但是現在這一低成本條件至少在沿海地區是難以存在了。其他像能源、資源的成本都在上升,還有環境保護等的約束性成本也在不斷增加。在要素成本普遍提升的情況下,所有企業都需要重新考慮生産經營的佈局,甚至要考慮是否在這個行業幹下去。而且這個成本體系的變化不是針對某個行業的成本,而是全方位針對所有行業,如果搞不好會陷入大面積的經營困難。在新的成本體系下,宏觀上就要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微觀上就要求調整企業和産業的行為,增加産業和企業的競爭力,這是關鍵。企業沒效益就沒有收入,沒收入其他一切都免談。

  歸納而言,我認為,收入來自於效益,不是來自於産值。到2020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的基礎是,第一經濟要增長,第二經濟的增長要帶來效益。而這兩個問題的解決確實需要宏觀、微觀兩方面都要努力,不僅靠政府,也不僅靠企業,必須要有整體戰略上的考量、設計、安排。另外從企業、産業上也要有大幅度的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唯其如此,才可能保證我們目標能夠比較好地實現,要不然每年找一點由頭刺激一下經濟,保證完成當年的任務,這樣勉強也能完成,維持十年的增長也沒問題,但這樣的發展沒有意義,不能用新的泡沫消除舊的泡沫。

  西方許多國家的發展過程也經歷過這種階段,譬如美國。二戰後一桶石油才2美元,現在100多美元,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很難以製造業來發展自己的經濟,所以他們轉向以人力資本發展自己的經濟,電腦、網際網路、金融等這些行業雖然人工高,但是産出也高。有更高的産出率,有更高的回報率,才能抵消成本,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正是裏根上臺之後長達十多年的經濟結構調整,才有了克林頓時期的長達100多個月的經濟持續增長。世界經濟發展的經驗證明,面對整個成本體系發生巨大變化的情況下,唯一的應對辦法只能是結構調整,不能單純通過總量來擴張來克服成本上升的困難。

  中國不可能完全走美國的路,但是我們的經濟往前走,具有不確定性,我們只能從歷史經驗中吸取經驗,避免出現同樣的問題。所以説,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才是實現目標的根本出路,是我們必須堅持的主攻方向。(謝魯江 中央黨校經濟學部發展教研室主任)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