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這個雙休日,寧波市部分市民和相關政府部門都很忙:因反對當地化工廠擴建,民眾表達反對意見;黨政主要領導週六晚上召開座談會,當面聽取群眾意見。
讓人欣慰的是,大家都沒白忙活一場,事態正朝好的方向發展。市委書記王耀忠公開表態:一切發展的目的都是為了人民,政府會把生態環境問題,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寧波市政府官方微博更是明確宣佈:寧波經與項目投資方研究決定,(1)堅決不上PX項目;(2)煉化一體化項目前期工作停止推進,再作科學論證。
事件的起因,是中石化旗下一公司擬在寧波鎮海區擴建化工廠,而擴建或與增加PX産能有關。我們只需了解,事件産生於這樣一個大的産業背景之上:作為重要化工原料的PX(對二甲苯),目前正處於價格持續高企的黃金期。地方政府與企業樂於培植這棵“搖錢樹”,是不難理解的。問題在於,如此利益考量坐標,與當地民眾利益訴求不在一個界面之內,他們更在乎、更憂慮的是PX可能導致生態環境隱患,而非PX可觀的經濟效益、可以預估的地方財政效應。
當今環境群體性事件的頻繁出現,是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更是對政府執政理念、執政水準的檢驗。以為一個項目只要符合政府語境中的正當性,只要匹配企業經營的自利性,就可以拍板開工,已成為過去時了。寧波事件的演變證明,在環境問題上,政府必須顧及民眾的心理感受,必須考慮潛在的實際危害,必須尊重維護自身權益的民意訴求。
一切發展都是為了人民,一切項目都力求避免以污染環境為代價,是尊重民意的最高境界。招商引資,産業立項,不能僅僅唯大是舉,唯利是圖,更不能政績優先於民生。一事當前,首先應設身處地,站在相關民眾的立場,想民之所想,憂民之所憂,懼民之所懼,避民之所避。所謂執政為民,應指政府不僅有決策的權力,更應包含代表民意當好決策的把關人,不讓顯有民生隱患的決策出臺,讓出臺的政策盡可能減少缺憾、最大限度地造福於民。
如果達不到這一境界,那麼,針對每一具體項目的立項開工,就應變閉門造車為開門納諫,主動徵求民意,尤其是傾聽關聯民眾的實際訴求。政府的大局觀與當事群體的現實考慮能否溝通接軌,專家認證能否有效消解當事居民的疑惑與憂慮,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是否積極主動,是否真誠虛心,是否將尊重民意作為項目建設的出發點與立足點,而非忽悠民意的“民主程式”。
顯而易見,寧波恰恰因為政府缺乏尊重民意的主動性而錯失與民眾溝通的良機,使一個産業項目釀成一個重大的環境事件。儘管最終順應民意中止了項目推進,避免了事態進一步惡化,但這種被動性的尊重民意,已經對政府公信力造成不良影響。如果問題解決在民眾表達抗議之前,事態的結局可能更溫馨,更讓社會對政府因欽佩而信賴。
不只是環境問題有此尊重民意的境界,任何涉及民生的決策與改革,都會循此邏輯而呈現不同結局。政府履責與公民維權,都應從中選擇正確的行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