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設切忌“猴子掰玉米”

時間:2012-04-24 10:40   來源:羊城晚報

  最近一段時間,關於廣州城市建設又有了一連串的規劃報道,先是珠江一江兩岸的“珠江黃金岸線”將延伸到黃埔,後又有被稱為“東部生態發展線”的廣州第三條中軸線建設,甚至連21號地鐵線也説要力爭年內動工。

  廣州這座城市一擴二、二變三成倍向東擴展的不停建設,和城市已經建成區的水浸街、同德圍的華山一條路、金沙洲的配套不全交通不便形成鮮明的對比,就連新建的珠江新城也缺農貿市場、缺學校、缺公交。讓人感到又將有個二三十年處於“一年一小變、三年一中變、十年一大變”的不安之中。

  上週五,在林業和園林局答覆市人大代表有關新廣州兒童公園和增加兒童活動場地的建議的會議上,人大代表、市婦聯主席李建蘭建議,從目前的進度看,廣州要建設新的兒童公園還需要一定時間,因此能最快且有效提高兒童活動空間的方法就是在目前市屬和區屬公園內劃出兒童活動專屬場地,添置兒童活動專用設備。

  城市是人們居住的地方,宜居是第一位的要求,而宜居的環境建設,雖然規劃建設是基礎,但是由居民不斷完善才是根本。一所好的小學、幼兒園,沒有個十年八年的,根本不可能建成。就連商店、市場、公交車站、公園,沒有個十年八年也穩定不下來。就是居民本身,對建成的新城區也要適應個十年八年。

  因此,城市建設、發展絕不是“持續、高速”可以“健康”的,它必須有個“喘氣”的穩定期,讓居民休養生息,在生活中不斷完善其“宜居環境”。就像兒童活動場所一樣,要的是“最快且有效提高兒童活動空間的方法”,而不是望梅止渴式的遠在天邊、畫在圖裏、不知要等到猴年馬月的“新的兒童公園”。

  城市建設絕不能像“猴子掰玉米”一樣,只顧前進方向的大玉米,把掰下的玉米丟棄。當年的同德圍就是被丟掉的玉米,今天必鬚根據居民的要求,花大力氣、加大投入來逐步完善。完善一個已建成併入住十年的城區,讓它成為宜居的城區才是市民之急需。婦聯的同志經過調研,説出了媽媽和孩子的心聲。

  完善配套、方便生活、沉澱文化這是精雕細琢的傳世之作,絕非大拆大建之粗製濫造的石屎森林可比。這雪中送炭的功德也絕不比發展城市錦上添花的功勞小,而且功夫要深得多,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就是深藏在城市裏的城隍廟裏的城隍。

  既要雪中送炭的舊城配套完善,又要適度發展的錦上添花的新城區建設,輕重緩急如何協調?絕不能由幾個好大喜功的規劃師來定,他們就像外科醫生手癢一樣,總希望大拆大建,恨不得馬上把自己腦子裏的夢第二天醒了就變成事實。應該更多地聽取民意,由城市的居民選舉的人大代表來定,因為他們才是城市的主人。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