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2月19日《中國青年報》報道,11月18日,今年的司法考試成績開始查詢。可就在分數公佈3天后,有人在網路論壇上發表了一篇名為《中國的司法考試:考前有漏題,考後有改分,有圖有真相》的帖子。該報記者對此展開調查,通過還原網名為“築夢”、“陳誠”的考生與網名為“司考改分”的聲稱能修改司法考試分數的人的QQ聊天記錄,呈現了司法考試改分“生意”的成交過程、收費情況。
儘管有聊天記錄為證、有“司考改分”改分成功後再收錢的承諾,且文中提及的幾位考生經查詢成績也確實通過了,但現有的調查和證據仍不能充分證明司法考試確實可以改分,正如報道所言,“司考改分”的電話一直無人接聽,也未能聯繫上司法部國家司法考試中心,該報將繼續關注此事進展。
司法考試,是國家統一組織的初任法官、檢察官和取得律師資格的必經考試,其前身是律師資格考試,自2002年改為司法考試,每年一次,因通過率低、含金量高,該考試被封“天下最難的考試”。這種説法或許有些誇張,但足見人們對司法考試的尊重、對其權威性的認可。
然而今年,司法考試先被爆出“泄題門”,此番又陷入“改分門”——“340分~359分,改分5000元;300分~339分,改分1萬元;250~299分,改分1.5萬元;200~249分,改分2萬元……”司法考試還是從前那個讓通過者引以為傲,未通過者捶胸頓足、自嘆不如的“天下最難的考試”嗎?司法考試真的“有錢能使鬼推磨”?
對此,有人並不完全相信,認為所謂“司考改分”是騙人錢財的。但更多人傾向於相信——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兒,騙子敢隨便承諾“先辦事兒後付錢”嗎?若聊天記錄皆是“杜撰”,純粹為了“抹黑”司考,常理上似乎説不通。
更多的人寧信其有不信其無,實際指向的是考試公信力問題。近年來,有關考試的“生意”愈發紅火,承諾保過的有之,叫賣答案的有之,聯合作弊的更有之,有的甚至形成了産業鏈。有的機構跟考生簽的協議裏即有“我們的宗旨是保準、保實、保過,信譽第一”——專門負責作弊、泄題的機構都開始講承諾、講“誠信”了,這無疑是莫大的諷刺。隨著這個産業的“做大做強”,越來越多的考試爆出“泄題門”、“作弊門”,從大學英語四六級到職稱英語,從中考、高考等升學考試到註冊會計師、醫師等資格考試,考試作弊事件層出不窮。
此外,考試公信力降低的另一方面因素是這些“作弊門”的不了了之。媒體報道得挺賣力,調查得也很辛苦,但有幾個考試主辦方最終能給公眾一個交待?往往是有回應沒下文,有表態沒行動。最初爆料的人都是“有圖有真相”,考試主辦方卻往往是口説無憑,拿不出真相,常用的方法就是拖到公眾把這事忘了,可現實又往往是“舊傷未愈,新傷又來”。如此週而复始,考試的公信力無疑大大受損。
有關部門不願觸碰的考試亂象究竟是怎樣的真相?又因何不願觸碰?是嫌調查太麻煩?還是怕對自己的名聲不好?還是自己本身就是這條“産業鏈”上擇不清的一環,剪不斷、理還亂?
在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背景下,人們對專門選拔法律人才的司法考試的公信力顯然是寄予更高期待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法律人才水準、素養如何,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法治建設的品質。靠改分通過考試的不合格者甚至“法盲”能堪此重任嗎?
對於媒體曝光的有人在司法考試中涉嫌改分事件,有關部門不能坐視不管,應通過認真調查,給公眾一個真相,先拿證據,再給結論,“有圖有真相”,而不是“反正沒作弊”、“反正不可能”之類難以令人信服的回應。今天,我們十分需要一個公信力無懈可擊、高度純潔的考試製度的“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