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5日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今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作情況;然而在此前一天,鳳凰衛視已經報道了相關數據,和官方公佈數據毫無二致。對此,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表示,國家統計局嚴厲譴責任何洩露還在保密期數據的行為,相信任何違法的行為都必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國家宏觀經濟數據“早産”,早就不是第一次,而幾乎漸成一種“慣例”;最近一年來,僅被媒體報道的就不下三四起:去年6月,在統計局正式公佈5月經濟數據之前,路透社已經提前兩天刊發了準確數據;還是去年6月,中國5月份出口額數據在海關公佈之前,被國外媒體報道,導致A股當天發生驚天逆轉;今年1月,2010年經濟數據發佈前一天,網上已經出現一模一樣的“網路版”……
在這些被媒體報道的經濟數據“早産事件”之外,不為外界所知的國家宏觀經濟數據提前洩露事件可能還會有多少?公眾自然不得而知,提前洩露會否乾脆就是一種常態,也不是沒有可能。反正,每次數據提前洩露事件被曝光,有關部門都要表示“嚴厲譴責”;此外,再無任何調查下文公佈,更沒有一個涉案官員被問責。面對社會的質疑和嚴查的呼聲,當事部門除了“譴責”還是“譴責”;所謂“相信任何違法的行為都必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真不知該從何説起。
在資本市場上,資訊的提前洩露必然會讓那些所謂“消息靈通人士”獲得大量直接利益。那些看似無味的數據,對普通人而言可能提前知道幾天也毫無價值,但是對相關領域的投資經營者而言,內幕資訊往往就是真金白銀。
宏觀經濟數據之所以屢遭提前洩露,肯定是因為統計部門裏有“內鬼”;而且,更多的提前洩露也不只是炫耀性的,相反肯定是與私人利益直接掛鉤。這裡面,肯定少不了統計部門“內鬼”利用尚未公開發佈的經濟數據進行尋租腐敗、權錢交易的可能。與之相比,國家統計局除了“譴責”還是“譴責”,無疑極大地縱容了這種泄密行為,本質上既是對公眾要求嚴查呼聲的敷衍,更是對內部違法人士的包庇縱容。
某種意義上,經濟數據提取洩露之所以會在“譴責”聲中漸成慣例,就是因為統計部門對內部人士此類泄密行為放任不管所致。每次都信誓旦旦地説“將會按有關的規定和程式 進行查處”,可最後無一例外全都是不了了之,如此色厲內荏的“譴責”怎會被泄密者放在眼裏?(舒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