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的咄咄怪事總在挑戰人們的想像力,比如靠著一則“20萬元招聘首席淫穢色情鑒定官”啟事,一家“聯盟”這幾天突然崛起。據稱該聯盟收到超過4000份簡歷,100多人入圍面試。
本次招聘還包括“首席網路欺詐鑒定官”和“首席惡意軟體鑒定官”,都及不上“淫穢色情鑒定官”來得轟動。此類檢查審核工作,性質敏感,素來低調進行,唯獨這家“聯盟”行事轟轟烈烈,不僅亮出高薪,還不厭其煩在網上一道道公佈考題,大有“誨人不倦”精神,加上不倫不類的職位頭銜,此舉是為了吸引“人才”、還是別有企圖,答案昭然若揭。
明明知道“上當”,網民仍然在津津樂道轉發、議論,真把“招聘”當那麼一回事在傳播,這恐怕也是時下網路怪現象之一。“狼來了”喊多了,大家還是有些敏感度的,最起碼一開始網路爆出“怪事”,人人都會關注,如今一有疑似“人造熱點”,大家第一反應,這是不是炒作?不過,無論網民們的回應是褒是貶,炒作力量始終鍥而不捨。即便你寫了轉發理由“肯定是炒作”,意在點破炒作者的用心,那也是為“傳播發揚”作了貢獻。前段時間,某知名電視劇製片人被一個演員在咖啡廳裏打了,當晚就有現場照片在網上流傳,不止娛樂圈內人士,連觀眾也知道是炒作了,但這位演員還是憑“打人”話題,讓新片在幾天后獲得不低曝光率。
無聊、獵奇、從眾……看熱鬧的人心態不一。網路時代,資訊快速傳播和更新,讓大家患上了“知道”焦慮症,生怕落後了,跟不上別人的節奏。而媒體也得不斷呼應受眾需求,對“熱點”窮追不捨,務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有時候明知道是炒作,還得跟蹤,甚至“推波助瀾”。
然而,當“熱點”不再是人為導演時,一味窮追不捨是否合適,還該打個問號。一位中國公民在波士頓爆炸中遇難,家屬不願公開死者姓名,有媒體已報出姓名、照片甚至生平。復旦學生中毒案裏,受害人室友尚處於嫌疑人階段,一些媒體已開始做“他為什麼走到這一步”之類的報道。還有網民自詡福爾摩斯,通過網路搜索出所謂“百度問答”網頁,得出了結論。某知名論壇誕生所謂“神帖”《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的“新聞”演員又被認出來了,更有眾多疑點分析》,煞有介事分析爆炸案只是一場戲,點擊量倒也不低。
性質不同的 “熱點”事件,不論真假,走向卻不約而同——最初很轟動、隨之引發集體情緒爆發,各方解讀解析解密,幾天甚至幾小時後被新的“熱點”迅速取代。如果一天有好幾個“熱點”問世,我們甚至得權衡下孰輕孰重,情緒該投向哪方。“苦難必須是不常見的,偶發的,此時‘同情心’才會存在。當苦難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時,我們只會把它當成冷冰冰的消息。所以爆炸發生在波士頓,比在伊拉克更加駭人聽聞”,網友的這段評價缺少人情味,卻也説出了部分真相。
娛樂的、嚴肅的、炒作的、真實的,都在網路世界被攪成一團混沌,倏忽而至,來去如風,我們需要找到坐標才不致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