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中醫高等院校被譽為中醫人才的搖籃。然而,近年來中醫教育卻面臨著西醫化的命運。由於課程設置和考試關係,中醫學生必須要過英語四六級,必須要修西醫理論和理化知識,在校期間大部分時間在學西醫,而中醫經典反倒成了選修課。造成的結果是,中醫學生的外文和電腦水準都很高,卻讀不懂《本草綱目》的《序》。沒有通讀過《黃帝內經》的中醫大學生甚至碩士生、博士生大有人在。很多學生畢業後既不懂“望聞問切”,也不會開方配藥,名為中醫,實為西醫。這樣的西化教育被自嘲為培養中醫的“掘墓人”。
所謂的現代中醫教育,實際上是模倣了現代醫學教育,模糊了中醫與西醫的區別。多年來,中醫高等教育只注重醫學理論的傳授,缺乏認知思維模式的轉換。不少中醫藥大學生入學兩三年後,依然不辨“陰陽”、不懂“五行”,較難接受中醫學知識體系,進入不到應有的學習狀態,甚至還有不同程度的“抵觸”情緒,思想不穩固,到頭來只能是棄“中”學“西”。
中醫不同於西醫。中醫重整體,西醫重局部;中醫重平衡,西醫重對抗。中醫院校教育首要的,是建立起中醫的思維體系。近代著名學者梁漱溟先生提出:中國傳統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皆係人類文化之早熟品。中醫的情況大抵亦如此。中醫和西醫文化背景不同,治療理念迥異。西醫的方法培養不出中醫的思路。中醫教育必須遵循中醫人才的培養規律,植根于深厚的中華文化基礎之上。
發展中醫,人才是根本。近年來,我國中醫人才青黃不接,出現傳承危機。2009年,我國首次評選出30名國醫大師,但大都年事已高。幾年間,王綿之、方和謙、任繼學、李玉奇、張鏡人、裘沛然、強巴赤列、何任等8位國醫大師相繼去世,中醫藥如何薪火相傳?
與“中國中醫”命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中醫”正在蓬勃發展。自美國成功進口中醫針灸以來,中醫針灸和中醫氣功開始普及,並加快中藥的科研、審核和普及工作。目前,中醫藥已經傳播到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第六十二屆世界衛生大會通過了《傳統醫學決議》,敦促成員國將傳統醫學納入國家衛生服務體系。
國醫大師鄧鐵濤曾自嘲,“我們是一代完人”——“完蛋的人”,人將死,薪盡火不傳。反思改革中醫的教育與傳承,當是時也!(王君平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