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薊縣大火持續受到關注的同時,與之相關的流言也不時傳出。日前,央視記者赴薊縣調查,包括消防隊到場過晚、商家放下卷簾門阻攔顧客逃生、卡車運300多具屍體在內的不實傳言一一得到了澄清。
薊縣大火發生在6月30日下午,官方當晚就公佈了10人死亡的初步確認結果。不過,民間的相關統計和沸沸颺颺的消息很快沖淡了官方結果的權威性,質疑官方數據的聲音隨之而起。官方及時公佈了數據卻沒有受到採信,這種情況在過去恐怕是沒有的,至少不常見。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即表達了對此的不解。
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當口,高速發展與問題頻出並行,社會內部鬱積了一些矛盾和情緒,這些都會影響到政府公信力。薊縣政府面對的不信任,是政府公信力脆弱的表現,公佈仍不信,足見脆弱程度之深。情勢的變化需要警惕,它也意味著,政府在處理同類事件時已經不能生搬過去的方法。
在薊縣大火事件中,網路是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如果資訊渠道是單一的,即使公眾心存猶疑,也只能停滯在有限的資訊內。而網路讓各種虛實資訊有了共同釋放的空間,人們可以在資訊中挑選和判斷。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人對資訊的判斷和情緒反應都是即時的,未經證實的謠言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以假亂真”。
薊縣政府顯然沒有覺察到社會輿論環境的變化。按部就班地公佈資訊,以自己的節奏向外界通報,其間因謠言盛起而處理了個別造謠者,不料不實資訊依舊不斷出現,直到一些反映實況的視頻流出,相關媒體跟進調查,事態才逐漸平息。
媒體介入前後的反差,也是兩種處理方式的反差。官方沒有回避,確有回應,但回應是慣常地給出一個結果。在權威不容置疑的情況下,這種回應是有效的。然而,在漫天的謠言,紛繁的資訊已經影響到公眾時,需要作出的回應和公開的資訊勢必得更多。換句話説,回應應當呈現一個“證實”謠言為假的過程。央視的回答,就是事實與完整邏輯鏈同時呈現。
事實上,薊縣大火事件的持續發展,對很多地方是一個啟示。固然要反對謠言,但謠言在任何社會都不可避免,特別是在矛盾多發期。反對謠言,但必須重視謠言,重視它引起的社會心理波動。現在的問題是,相比謠言的細節豐富性,政府在應對上過於簡單草率,一份寥寥的通稿,一句“純屬謠言”的判斷,並不能從根本上回答人們對真相的渴求,試圖淡化處理的心態,在網路圍觀時代也早已不合時宜。政府要看到這些變化,並作出調整。(付小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