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西南財經大學和人民銀行共同發佈《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中國自有住房擁有率高達89.68%,遠超世界60%左右的水準,而城市第一套房平均收益率在300%以上。“我國的自有住房擁有率,農村高於城市,中西部地區高於東部地區”。(5月14日《北京晨報》)
首先需要厘清的是,不管網友承認不承認、反感不反感,這一數據有較高的可信度。以農村住房為例,調查報告稱,農村自有住房擁有率為94.60%,這一數值儘管已經頗高,但筆者認為恐怕仍屬低估。以筆者實際調查看,在不少農村,家家有住房,甚至有幾套住房,早已不稀奇,如果連較差的瓦房茅草房也算進去,再貧窮的農戶也有立錐之地、安身之所。換言之,現在在農村很難找到沒有住房的農戶。
話雖如此説,但網友還是忿忿不平,究其因,這是平均濫用的負效應。城市的自有住房擁有率為85.39%,與農村的94.60%一平均,就得出了九成家庭擁有住房的結論,顯得有些輕率甚至有些輕佻。
在城市裏,即便有住房又能如何?房貸是一座沉重的高山,壓得房奴氣喘不過來。買一套小房子,又是啃爹又是啃娘,每天一睜開眼就有數十元乃至數百元的房貸壓力,二三十年還完了房貸,自己也老了、孩子也大了,即便擁有一套房子,也不是多開心的事。再説,由於身負沉重房貸,如果有朝一日無力還貸,房子是誰的還不知道呢。關鍵還在於,法律規定了土地使用權的70年大限,70年後,房子命運如何,實在不好捉摸。
此外,還有一類情況是,不少農民工(我國農民工數以億計)儘管在農村擁有自住房,但對於常年在外打工的他們來説,農村的房子意義不大,因為他們回去少、基本上生活在城市,而在城市裏沒有住房,在農村擁有一套或多套住房,又能如何?照樣無法享受到家的感覺,難以在城市裏找尋踏實的歸屬感。
正如經濟學家李稻葵所稱,“很多年輕人可能遠離已有房産的家鄉,在外地工作或生活,這也是房産剛性需求的另一個表現。”換言之,我國家庭的自住房率再高,如果房子不在工作地旁,他們依然有住房需求,不能因為九成家庭擁有住房就忽略了農民工、城市夾心層等群體對入住公租房的渴求。
當前,各地正在興建保障房,此項善政的初衷是為了實現部分群體“住有所居”的夢想。相關調查機構在這個時候拋出如此數據,不知有何寓意?此前有媒體披露一些地方將宿舍樓“貼牌”為保障房的情況,令人擔憂。如果這一調查報告傳遞的誤導信號是,我國家庭自有住房擁有率高,已經無需再大力興建保障房了,可謂糟糕。實際上,即便九成家庭擁有住房經得起推敲,但仍有一成家庭沒有自住房,在13多億的大背景下,一成家庭所代表的人口可不是小數字。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調查不是不能進行,但應該全面,既看到有住房的家庭,也應看到住房困難或沒有住房的家庭,如果只是為了提供漂亮的數據,或者這種數據給決策者帶來了誤導,這樣的調查就失去了意義和倫理。 (秦淮川 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