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廣東省工商聯副主席嚴璋玉在廣東省政協會上提出,要對民企二代(即“富二代”)進行培訓,省委黨校要把這個培訓插進去。
這樣的建議並不新鮮。2009年,江蘇部署用兩年時間,在全省培養1000名民營企業家後備人才,“富二代”將得到進黨校學習的機會,還可以到國企挂職鍛鍊。2011年2月,惠州市政協委員、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黃文新也提議“富二代”要進國企進黨校。
“富二代”缺什麼?他們從小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肯定不是缺錢。他們缺乏的,應該是平等觀念,是吃苦精神,是對貧窮的了解,是同情和體恤他人的感情……
只有知道“富二代”的欠缺所在,才能準確給予補缺定位。那麼,他們為什麼進的是國企和黨校,而不是民企和其他學校?國企的環境同樣優越,並不能給“富二代”拾遺補缺;如果要培養他們的市場意識,訓練他們的商業技巧,更好的去處應該是民企而非國企。黨校教育主要針對各級官員,術有專攻,教育“富二代”不是它的強項,而且可能還是它的弱項。可是為什麼偏偏選擇國企和黨校?
我們都知道,“富二代”有錢,可以不計學費,能夠滋潤黨校,假如要招生,他們是“校家必爭”的生源。因此,進黨校的提議由黨校負責人提出就毫不奇怪了,而其他人則不必湊這個熱鬧。
其實,“富一代”是“富二代”的第一所學校。發達國家的許多富豪為了培養子女的獨立精神,寧願裸捐也不把財富隨便留給後代。他們知道,讓子女不勞而獲是用財富褫奪他們的能力。因此在他們的概念中,有富豪的下一代,卻沒有“富二代”群體,更沒有這種群體特徵的專有名詞。有“富二代”這樣的符號,就意味著“富二代”集體演示了富的風範,意味著不平等,透露出人們骨子裏的拜金意識和等級觀念。正常的地方,正常的富人,不會用這樣的身份符號和行為符號,把自己與更為廣大的非富群體對立起來。
“富二代”符號的存在,説明我們“富一代”家庭教育的失敗,説明我們平等觀念的淪落,“酬富”意識的囂張。過度的“酬富”意識必然會帶來“仇富”情感,然而,我們現在不但不設法淡化“酬富”意識,卻還要在教育上強化這種“酬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