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土車肇事”為何進不了輿論的風暴眼

時間:2011-12-07 11:1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在古城西安,運送建築垃圾的“渣土車”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馬路殺手”。繼12月2日10歲女孩琪琪慘死於渣土車輪下之後,12月4日,一位76歲老人在買菜回家途中,被飛奔而來的渣土車奪走性命。5日淩晨,“渣土車”又奪走一名21歲西安男子的性命。

  4日連奪3命,這只是12月以來西安渣土車創下的紀錄。而據該市交警部門透露,今年以來因渣土車引起的重大交通事故已致51人死亡,渣土車的“瘋狂”實在讓人憤懣。

  如此密集的渣土車事故,事實上並未引起應有的強烈反彈。即便在很容易形成輿論焦點的微博上,相關轉發和評論也屈指可數。偶爾有媒體報道一下,也很快輕飄飄地從資訊海洋中飄過去;瀏覽網頁,如果不去刻意搜索,你已經很難再記起渣土車造成了多少悲劇。

  是“渣土車事故”太個案而不具備普遍性嗎?恐怕不是。當下中國很多城市都在大興土木,渣土車隨處可見。是“渣土車事故”不夠嚴重嗎?也未必。4日連奪3命的交通肇事頻率足以令人驚悚,去年6月24日~28日短短5天裏,石家莊、邯鄲、張家口三地已發生5起渣土車側翻事故,造成7人死亡、12人受傷,其中一起還是一家三口的滅頂之災。

  渣土車因“瘋狂”而造成的一起起慘劇為何不能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大概只因它不具備“新聞性”吧?所謂“新聞性”很多時候和眼球注意力有關,如果把上述“渣土車”全部替換成“寶馬”,輿論還會像現在這樣平靜嗎?為某種現象簡單地“貼標簽”並非好事,但同為交通肇事,如果車主開的是“寶馬”,輿論便烏泱泱地關注,新聞跟進評論聚焦,寶馬車主“插翅難逃”;如果是“渣土車”,再嚴重的交通肇事似乎也很難抓住公眾眼球。

  是不是“渣土車”司機大多也是弱勢群體,其謀生的不易激發了輿論的同情心?這個理由也不能成立,一起起渣土車肇事慘劇早已無法激發公眾對渣土車司機的身份同情。在一些城市,“渣土車”甚至也成為“特權車”,交管部門對其違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渣土車事故缺少關注,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在輿論的判定標準裏,這樣的新聞就和渣土車的名字一樣“土”得掉渣,它們不像“寶馬”那般惹人注目。

  輿論有時候確實勢利。甘肅正寧發生了校車慘劇,一時間校車問題似乎成了輿論視野裏最值得關注的事件。有些地方個別“校車”發生了側翻,乘車的孩子們受傷了,媒體也傾力關注。不是説這樣的新聞不能關注,我是懷疑,如果不是在目前“全民關注校車”的大環境裏,媒體會去關注一起因側翻而導致孩子受傷的“普通”交通事故嗎?

  渣土車、寶馬、校車,它們因交通肇事導致的悲劇一定程度上説都是“同等級”的,可事實上激起的輿論漣漪卻有天壤之別。我們強調生命的平等,同樣的悲劇卻引起了非等級的輿論反響,我們説這是“新聞性”決定的。可是,很多時候決定“新聞性”的並不一定是車輪下的生命,而是肇事車主的身份標簽、領導對事故的重視程度、輿論對同類事件的關注熱度,這些要素影響著媒體報道的取向進而左右了輿論的形成。

  “渣土車肇事”沒能進入輿論的風暴眼,那民眾為何不能自發地掀起輿論漩渦呢?只能説,很多時候我們對生命的關懷與敬畏都還停留在表層。對“渣土車”的關注如此,對那些弱勢群體的救助何嘗不是如此?跟著媒體跟著熱點走,媒體和輿論指向哪,我們就奔向哪。而真正的公民社會裏,成熟的公民也應該獨立於媒體和輿論的漩渦之外,學會自主地投放自己的關懷與愛。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