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力量和民間慈善“1+1>2”

時間:2011-11-04 13:21   來源:新民晚報

  最近,國務院決定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在此之前,一個由民間愛心人士發起的“中國貧困山區小學生免費午餐”活動,已為77所學校1萬多孩子提供了免費午餐。從“免費午餐”到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輿論普遍認為,民間探索引領了國家行動。

  其實,民間探索引領國家行動之説,可能有點勉強。去年秋,國家就開始對貧困的寄宿生提供補助;《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也明確提出“啟動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農村小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今年3月,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出臺文件,確定了3年中的各個建設項目,其中就包括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

  其實,誰先挑頭做事,誰引領了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次,大家看到國家與民間聯手,共同面對老百姓普遍關心的現實問題。

  應該説,民間慈善“免費午餐”項目的探索,意義重大。一是,在慈善層面,當公眾對個別慈善機構的公信力多有質疑時,這一民間慈善項目有如一股春風,以透明的運作贏得信任,以直面現實的項目設計贏得支援,以電子化的捐助和監督程式贏來讚譽,這當然有利於我國民間慈善模式的建設。二是,民間慈善力量看到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沒有抱怨與對抗,而是勇於承擔社會責任,這種寬容、奉獻、踏實的作風,更容易得到政府層面的支援,其所做所為也能更完美地體現慈善價值。

  事實上,“免費午餐”項目中從來不缺乏政府的“身影”,這個項目的發起人一直都積極地跟地方政府溝通,希望通過“局部的普惠”,逐漸擴大影響力。令其欣慰的是,絕大多數地方政府對這一計劃表示認可與支援。由於慈善的力量,免費午餐出2元錢、當地政府出1元錢,曾在一地本來僅能普及4所小學的“免費午餐”計劃,一下子推向了全縣41所小學。

  慈善的力量碰到地方政府的責任心,一個個“免費計劃”就得到落實。不是誰叫誰做,是共同做。現在,國家的力量開始投入這一項目,政府行為才是最終解決之道。但慈善作為這個社會的良心,它的存在和發展,都是政府行為的有益補充。陽光總有照不到的地方,或者還未及普照的地方,那裏就應該有慈善的力量。“免費午餐”模式的成功,不僅為民間慈善如何運作提供了參照,也為一些“紅頂”慈善機構提供了走出信任困境的參考。民間慈善如何與政府的政策接軌?通過“免費午餐”項目不難發現,在事關民生的問題上,民間慈善力量如能有效地設計項目,得到民生政府“回應”的可能性則相對較大,二力相合,“1+1>2”,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一句話,國家力量和民間慈善,當目標一致,同係民生時,它們的聲音就會是和諧的“二重奏”。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