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北京市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曾慶瑞在《光明日報》“對話”欄目中表示:把低俗當趣味、拿缺點做笑料、視情感為展示的創作,只會讓藝術遠離審美、遠離心靈;在所有心靈叛逃的現象中,過度娛樂化或者説惡性娛樂化是最危險的;如今,電視文藝或者説電視劇在老百姓的生活中佔據的分量、發揮的作用都在其他文藝之上,它的叛逃帶來的後果也最為嚴重。
“過度娛樂化”、“惡性娛樂化”的評判,可以説指出了當前電視娛樂産業中的一大不良現象。這類現象的負面影響,不僅惡化了文藝創作的環境,更讓受眾的精神食糧遭到了污染。
電視娛樂節目一直都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優秀的娛樂節目猶如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讓人們“胃口大開”、回味無窮。本世紀以來,我國電視産業發展勢頭迅猛,眾多娛樂節目的專業性和群眾性都有了很大提升,因而也在規模和經濟效益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國家廣電總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綜藝益智類電視節目播出時間139.67萬小時,年均增長為3.65%。
在産業發展的推動下,電視娛樂節目成為眾多媒體競爭的重頭戲。據報道,央視綜合頻道在8月份對部分節目進行了調整,打造晚間黃金檔,並重點推出遊戲綜藝節目,《分秒必爭》等遊戲競技類節目也在其中。綜合頻道是央視開辦最早、影響力最大的頻道,這次涉及娛樂節目的調整某種程度上也是一次應對媒體發展新形勢的改革。電視娛樂競爭之激烈由此可見一斑。
當然,在快速增長中,電視娛樂節目的問題也顯而易見。一方面,娛樂節目在遍地開花的同時魚目混珠、良莠不齊,比如一些電視節目大搞庸俗無聊的噱頭,不是審美而是審醜,大肆宣傳拜金和享樂,引起了觀眾的反感。另一方面,一些主旋律類節目陷入空喊口號的怪圈中不能自拔,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難以産生正面引導效果。可以説,這一“強”一“弱”正是電視娛樂的困境。
幾年前,有識之士便提出“綠色收視率”概念,認為應該在確保媒體豐富性和觀賞性的同時堅守品位,杜絕媚俗和迎合低級趣味,實現收視率的科學、健康和協調。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電視節目通過娛樂手段來提高收視率,這種做法本身無可厚非,但倫理標準和道德底線的淪喪卻是不可原諒的。因而,在當今的多元社會裏,觀眾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娛樂節目,主旋律節目的“英雄本色”如何得以彰顯,都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只有主流價值回歸,只有好作品、好節目涌現,那些過度娛樂的勢頭才能得到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