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濟寧,一種新的就診措施正在“上演”:患者不用交押金,可先看病,後付費。日前,濟寧市衛生局下發通知,將在全市推廣這一辦法,據當地衛生部門6月27日最新統計數據表明,已有29家醫院在全院或部分科室開始實施了這一新模式。(7月18日《山東商報》)
據衛生部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約有近半居民有病不就醫,29.6%的居民應住院而不住院,最主要的原因無非是看病難、看病貴。山東濟寧推出的“先看病後交錢”醫療新模式,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公眾的歡迎與稱讚,主要在於這一新模式可以緩解看病難的現狀,它不僅打破了以往“先交錢後看病”的慣例,使民眾享受到醫療改革的好處,還有助於醫療機構樹立良好的形象,促進社會和諧。
早在2009年,國家衛生部就曾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等醫療單位開展了先治療後結算的試點,不同的是,當時的模式仍需患者交付押金。山東濟寧推行的“先看病後交錢”取消了押金,在試點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措施。應該説,在濟寧之前,上海、西安等地的一些醫院也推行過“先看病後交錢”的醫療模式,至於收到的成效如何,由於鮮有媒體跟蹤報道,公眾也就不得而知。
儘管新的醫療模式值得肯定,但對於公眾來説,新的模式能走多遠,或許才是他們最關心的話題。如果僅僅是曇花一現,轉一圈又回到原地,無論如何也會動搖人們對於醫療改革的信心,並對政府部門的公信力産生質疑。由此可見,“先看病後交錢”模式要得到健康、長遠的發展,還需經得起多重考驗。
首先,需要從經濟上免除後顧之憂。醫院搶救病人天經地義,但現實的情況不允許將醫院當成慈善機構。全國各地醫院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患者拖欠醫療費的現象,比如江蘇揚州市醫院2009年一年被拖欠的醫療費超過千萬元,其中大醫院每年救治的拖欠費用患者都有上千人。“先看病後交錢”固然方便了看病,但如果醫療資金得不到保障,當醫院自身陷入無法正常運轉的“泥沼”時,又如何確保新的模式得到推行?
其次,需要有相關的法規和配套制度進行約束。當患者拖欠醫療費用時,僅從道德層面約束顯然是不夠的,如何對待患者治療後不支付費用的行為,我國目前尚無相應的法規進行明確。需要讓患者明白的是,“先看病後交錢”的模式並非公益,而是建立在雙方誠信的基礎上,一方違約則要受到相關法規的懲處,這樣才能確保新模式的推行有法可依。
再者,還需要健全社會救助機制。當醫療機構遇到無力支付費用的患者時,顯然需要社會救助機制進行援助,否則,“先看病後交錢”的對象就極其有限。如何將“三無”病人和病情危急的病人納入行列,醫療機構在減免費用的同時,還需要社會救助機制的加入,才能真正做到對待患者一視同仁,助推新的醫療模式走得更遠、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