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GPS手機監管官員,靠譜嗎?

時間:2011-04-12 13:48   來源:廣州日報

  重慶酉陽發GPS手機監管官員8小時外的生活,要求他們24小時開機,購機費和通話費按相關規定由縣財政統一支付。縣委縣政府採取不定時抽查的方式,先對被跟蹤者進行GPS定位,再通過電話叫官員報告行蹤,如果發現謊報,將按相關規定進行重處。(4月11日《重慶晚報》)

  資料顯示,領導幹部中的違法亂紀現象和腐化行為,有80%以上發生在“8小時之外”的“生活圈”、“娛樂圈”和“社交圈”。鋻於此,酉陽意圖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加強“8小時之外”監督,初衷值得肯定。但看起來很美的監督手段,卻未必能從夢想照進現實。

  在具體操作中,該做法有三點值得商榷。其一,涉嫌變相福利。據介紹,GPS手機均價約3000元,再加上每月每人最低消費的342元話費,共需財政支付170萬元左右。儘管是以監督官員的名義,仍難逃權力自肥、變相發福利之嫌。其二,侵犯個人隱私。官員也享有某種程度的隱私權,其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私生活秘密理應受到保護。24小時開機隨時接受抽查,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官員的隱私權。其三,實施效果欠佳。記者隨即抽取13位持機者,就有8人定位失敗,手機沒電、進水壞掉、信號不好,成為官員抵制GPS定位的藉口,這無疑將使監管效果大打折扣。

  科技能讓工作更輕鬆,但科技是把雙刃劍,將科技手段引入工作和管理不能“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否則很可能造成與法律、道德等領域的衝突,引發爭議。再者,再先進的技術手段,都有“見招拆招”的破解之策,難免被人為鑽空子。一旦陷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無休止較量,只能是事倍功半,疲於奔命。

  8小時之外之所以成為腐敗高發區,恰恰説明監管制度尚有待完善,而這顯然不是GPS等技術手段所能修復的。同時,過度迷信“點點滑鼠,監督自到”,也有懶政之嫌,並且沒有走出官員自我“舉報”、自我監督的範疇。加強對官員8小時之外的監督,一方面要加強制度建設,明確領導幹部道德、操守等方面的行為規範,嚴格劃清“公”“私”界限,防止權力尋租,以權謀私。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發揮群眾監督的作用,把組織監督、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有機結合起來,構建起監督的立體網路。切記,再高明的技術手段,都不如人民群眾的雪亮眼睛。(張遇哲)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