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猜測,中國房地産新政是否會因為實體經濟緊縮戛然而止。6月13日中國七部委聯合出臺政策,加強公共租賃房建設,使另一種猜測更加接近真相,在經歷了權力對市場的滲透之後,中國房地産試圖轉向以保障房與普通商品房為主。
保障房建設可以挽救鋼鐵、傢具等行業的訂單。大規模建設保障型住房還有支撐實體經濟的作用,通過保障型住房消化鋼鐵、水泥、傢具等行業的生産能力,如此一來,與房地産相關聯的60個左右的實體經濟行業不會隨著房地産新政一跌到底。
保障型住房的建安成本要比高檔商品房低得多,這也就意味著,鋼材、水泥等價格將在去年基礎上大幅回落。這正是中國經濟所需要的效果——與其讓資源出口國坐享中國泡沫財富,為什麼不主動擠除泡沫壓低價格,讓中國的中低收入階層享受到價廉物美的商品?
建設保障型住房一直在經濟適用房與公共租賃房之間糾結,許多中低收入階層希望得到擁有産權的經濟適用房,但事實證明,經濟適用房很容易成為尋租的淵藪,在信用度極差、尋租不斷的市場,推出經濟適用房是對誠實的低收入階層的致命掠奪。新的案例是據媒體報道海口市一個6000多套限價房項目,僅向公務員銷售,單價為周邊房價的1/8,戶均面積超過100平米。而在經濟適用房為主的北京天通苑小區,6月初又被曝光,4-5年前建成的房屋大量空置,幾次倒手、補足綜合地價款可以從經濟適用房轉為商品房。可以看到,無論是經適房還是限價房,未來依然存在尋租漏洞。
相比之下,公共租賃房可以提高保障效率,最重要的是,公共租賃房租用者不可能擁有産權,他無法到市場上進行套現。當然,尋租者可以得到公共租賃房的租用權轉租獲利,但他們獲得的只是租金收益,與商品房出售的資本利得不可同日而語,從激勵機制上切斷了尋租者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