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公認的高於152米的標準,中國的摩天樓總數去年已超過350座,與美國相當。無論是已建成的高度排名世界前十的建築,還是在建排名前十的建築,中國均佔半壁江山。隨著越來越多的城市捲入摩天樓競賽,尤須冷靜思考,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中國,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摩天大樓?
摩天樓熱,興起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美國。早期摩天樓代表著向上的符號特徵,不斷刷新的建築高度預示著城市對未來的無盡想像,摩天樓的高度與數量也被當作城市現代化的重要指標。然而,隨著摩天樓帶來的城市空間割裂、肌理破碎、與傳統街區的不協調等負面效應,加之戰後西方城市發展的相對飽和及對傳統發展方式的反思,摩天樓建設在高度、區域、配套標準等方面都受到嚴格限制。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刺激下,摩天樓成為新興國家展現現代化成就最直觀的視覺圖騰。2000年以後,我國城市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催生了以CBD區域為中心的摩天樓群建設,其帶來的産業集聚效應推動了更多超高層建築的誕生。摩天樓給中國城市帶來濃厚的都市氣息,其地標效應和高額資本回報,使得眾多二、三線城市也一再提升建築高度。對於這類“高度競賽”,有聲音直言是“貪高比傻”,不僅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也帶來環境污染、高空置率、交通擁堵等問題。
摩天樓是城市化過程中的副産品,在中國城市化尚未完成的階段,盲目反對摩天樓建設並非理性選擇。正視摩天樓給城市帶來的積極作用,將之與城市氣質、功能與景觀有機融合,方能使其真正為城市服務。
首先,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文化與格調,摩天樓建設需符合城市氣質。新興城市或城市新區猶如一張白紙,摩天樓等大尺度建築能凸顯新城的現代感,體現出生機、活力與繁華。但在老城區特別是歷史文化遺跡眾多的街區,摩天樓則必須服從周圍的環境,應不強調個性,不突出體量,不破壞景觀的連續性與歷史的均衡感。上海金茂大廈的密檐式塔造型、臺北101大廈的竹節造型等地域文化元素的使用,就是為了體現建築與當地文化間強有力的聯繫。
其次,摩天樓建設必須立足於配套城市功能,實現區域功能的優化與城市運作效率的提高。將摩天樓集中佈置是國內外的通行做法,例如紐約的分區制條例就將摩天樓建造限制于特定區域內,北京、上海的摩天樓也大多集中于CBD區域。隨著城市空間的擴張,城市的區域功能出現結構性的變化,副中心與衛星城區對服務業的需求提升,摩天樓可以配合區域功能的改變,與産業、人口等轉移實現對接。
最後,摩天樓必須服務於人。摩天樓帶來的人口集聚,如同在城市中豎立起一條街道。上下班高峰對周邊交通與城市配套設施會帶來巨大壓力,缺乏合理的商業配套與公共空間也會降低使用便利性,增加城市空間的隔閡感。通過將城市軌道交通引入摩天樓地下、預留公共空間等手段,實現空間與基礎設施的整合,提高人在其中的舒適性和安全性,是城市規劃需要考慮的問題。
摩天樓已成為中國城市的一部分,並將長存于我們的生活中。只有把今天的建築視為明天的遺産,拋棄短視與功利,將其作為城市生命體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實現摩天樓與城市文化、環境、經濟的和諧共融。(曾德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