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為什麼一來中國就“學壞”了

時間:2012-03-19 09:36   來源:齊魯晚報

  幾乎每個國際知名企業,都會在中國玩侵犯消費者權益的冒險遊戲。日前央視的315晚會,便曝光了家樂福和麥當勞這兩個知名的國際品牌。 

  被曝光的事情並不新鮮,在麥當勞北京三里屯店的廚房裏,掉落地上的牛肉餅,被店員不做任何衛生處理地撿起繼續加工成漢堡;同時,過期的雞翅和水果派等,也在更換包裝和製作日期後繼續出售。與此類似,鄭州家樂福超市的被曝光,則源於把過期的雞胗重新包裝銷售,以及用價格低廉的白條雞、三黃雞替代價格更高的柴雞銷售。 

  也許對於很多消費者來説,今年的央視315晚會有些不夠勁爆,因為所曝光的家樂福和麥當勞的問題,早已是多年頑固不化的老問題,而就是這些本屬於基本食品衛生安全要求卻屢犯屢錯的老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正如家樂福和麥當勞被曝光後,很多網友感慨,麥當勞這樣的國際快餐企業,甚至對雞翅的保溫時間都規定到了15分鐘。家樂福在曝光後的回應中説:“對食品品質和食品銷售有明確的管理制度,並且要求各級員工嚴格遵守,同時有嚴格的流程監控措施,絕對不允許違規操作。”但如此完善嚴格的品質和銷售管控,卻在中國屢屢失靈。這充分説明,如果缺乏完善的日常監管和約束機制,再好的企業和管理制度,都會被利益的驅動衝破,不管它是本土品牌還是洋品牌。 

  在家樂福的法國本部,超市工作人員每天晚上關門前都會把第二天將要過期的食品扔掉,因為一旦店內有過期食品被檢查部門發現,就會遭受關門停業的嚴厲懲罰。同樣在麥當勞起步的美國,如果因為食品衛生安全不達標,遭到衛生部門檢查和消費者的訴訟,整個品牌的聲譽和經濟利益都會遭到嚴重的損失,甚至有一蹶不振的風險。也正是有了如此嚴厲的監管,麥當勞和家樂福不僅不敢侵犯消費者權益,而且爭相制定了完善到苛刻的內部管理制度,來杜絕侵權、違法事件的發生。 

  就像不經修剪的樹苗無法長成直立的大樹一樣,即便企業再有內部管控和社會責任,沒有來自社會和監管部門的外部約束,它依然會在功利性的利潤土壤中,瘋長出超越法律和道德底線的枝葉。 

  其實,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説,我們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食品安全法》。今後,只要相關部門能夠改變運動式、集中式治理的既有思維,將執法和監管工作貫穿到每一個工作日中,國際品牌在中國“南橘北枳”的現象,才不會年年重演。(崔濱)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