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護聯網”化解空巢之痛

時間:2015-07-08 14:06   來源:廣州日報

  7月4日上午,在北京豐台區海戶西裏北社區,一位86歲老太太被發現死在家中,屍體已經腐爛發臭。她雖有6個子女,卻獨居10年。其晚年的孤獨與淒涼,讓人唏噓。

  空巢老人死亡多日才被發現的悲劇已非首次發生。僅今年以來,媒體報道的就有好幾起。這不僅反映出空巢老人生存的現實困境,也指出了我們目前養老服務體系的不足,制度上的查漏補缺迫在眉睫。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及年輕勞動人口的流動,“空巢老人”正在成為一個越來越引人關注的社會問題。《中國老齡産業發展報告(2014)》指出,目前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老年人口,到2013年,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2億。其中空巢老年的數量佔老年總人口的一半。相關調查顯示,很多“空巢老人”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在心理狀況上,都不容樂觀。

  為應對老齡社會的到來,國家出臺了許多支援養老服務發展的政策,政府和社會的大量投資,使養老服務機構和養老服務床位的數量均獲得了很大增長。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僅在2014年,財政部門和民政部門利用財政資金和彩票公益金加大投入,共有約250億元用於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根據民政部披露的數據,2010年,全國各類養老福利機構共有養老服務床位314.9萬張,而2014年,養老服務機構中的床位增加到551.4萬張,增長了75%。

  可是,在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的三駕馬車中,這些投入卻更偏重於機構養老。養老服務床位近年來雖然大幅增長,從數量上卻遠遠無法滿足養老的真正需求,而機構養老的成本過高,加上中國人的養老觀念傾向於選擇居家養老,又導致床位空置,無法解決當前養老的問題。

  就拿這些“空巢老人”來説,他們無法跟子女一起生活,年歲已高有養老服務的需求,但他們中的大部分並非完全失能,尚有自理能力,他們又不願意也沒必要住進養老機構。如果更多的發揮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的作用,不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死在家中無人發現的悲劇再次發生,也會為空巢老人帶去精神慰藉,緩解他們因長期獨居而産生的心理上的焦慮、不安、失落與抑鬱等情緒,增加他們晚年生活的幸福感。

  所以,要解決“老有所養”的問題,應該把關注點更多地投向居家和社區養老,並與機構養老一起,構建專業化、全覆蓋、多層次的養老“護聯網”。必須明確的是,養老歸根結底還是一種社會福利制度,是社會文明的體現,市場化運作是為了更好地利用社會資金,為老人安度晚年服務,而不可利用政策支援,一味謀利走入誤區。因此,政府、社區、養老機構應積極探索更適合老人生活的養老方式,滿足他們對養老服務的需求。

  從制度安排上來看,機構養老應主要承擔失能老人的照顧問題,而以前的居家養老與社區養老沒有專門的服務人員與服務機構,多是志願者和居委會的人員義務勞動,不妨將機構養老的服務延伸到社區和居家養老中,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提供一些收費的到府服務和日托服務。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目前社區和居家養老的專業化水準,也可以落實看護責任,避免各種意外的發生。

  老齡化的嚴峻現實和陸續發生的悲劇提醒我們,解決空巢老人問題已不是家務事,需要家庭、社會和政府共同努力。讓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子女要“常回家看看”,政策也要起到引導作用,讓社會養老服務描畫更美夕陽紅。(譚敏)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