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評價問題,是當前的一個熱點、難點問題。無論認識上的徬徨,還是實踐中的探索,都充斥著喧囂。改進科研評價,首先應有以下共識:科研成果必須經得起時間檢驗,科研評價必須過好三道關——品質關、人情關、功利關。
品質關怎麼過?對於科研人員來説,必須嚴格遵守學術規範。遵守學術道德和學術規範是治學的起碼要求,是學者的學術良心。治學必須嚴於律己,做出真正有學術價值、有較高水準、有利於社會的成果。對於科研管理部門來説,必須制定符合科學發展規律的政策,加強頂層設計,從制度上遮罩人情因素的干擾。應創造條件,逐步增加國外同行評議的權重,尤其應改變重數量、輕品質的傾向,更加注重對科研成果創新力、影響力的考量。立足當下,在專家評審模式暫時無可替代的情況下,應不斷推進高素質專家隊伍建設,提高專家隊伍門檻,建立國家專家庫。專家遴選應考慮兩項指標:一是學術水準和判斷力,二是品行操守和公道心。二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此外,還需對專家評審機制進一步優化,借鑒國際經驗,深入推進精細化評審、陽光評審、良心評審,切實捍衛科研評價體系的公信力和公正性。同時,加強異議處理制度和可追溯、可撤銷機制建設,讓科研評價不再是一錘定音。
人情關怎麼過?坦率地説,受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當下學術界的學風並沒有出現根本性好轉,學術不端、學術失范乃至學術腐敗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近年來,每次參與評審,都會收到説情的電話、郵件、短信和微信等。這種現象在一些高級別的學術評審中也屢見不鮮,導致一些非學術因素干擾科研評價,包括各類人才和科技項目評審。中國社會是高度人情化的社會,此風不消,再完善的科研評價體系也難免形同虛設,難以發揮應有作用。而長此以往,將使科研成果評價和各類人才評價有失公允,干擾正常的科技創新活動和人才培養進程,也影響科技、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可謂“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功利關怎麼過?這涉及更深層次的問題。目前,科研評價有日益功利化的趨向。以科技獎勵為例,本應是一種榮譽上的獎勵,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與獎金、頭銜等過度掛鉤,與個人利益息息相關,甚至成為評選各類人才不成文的“硬指標”和潛規則。個別高校和科研機構還把申請各類獎勵作為體現學校教學科研實力的重要指標。同時,各種大學排行榜甚囂塵上,將“功利”二字演繹得淋漓盡致。這已脫離了科研評價的動機和宗旨,使高校立德樹人的公信力受到損害。科學研究的動力應該是興趣、愛好、好奇心,絕非“功利”二字。莊子曾雲,“功利機巧,必忘夫人之心”。科學研究應該是獨立的、有靈魂的,一旦被“功利”二字所操縱和蒙蔽,很難想像能取得經天緯地的創新成果。“水深則流緩”。科學研究是一項高尚的事業,需要淡定、自信、優雅、從容,需要長期積累、不懈努力。科研管理政策同樣需要力戒急功近利,注重從長計議。
過好這三道難關,需要做多方面努力,而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則帶有基礎性、根本性。“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對於科學研究來説也是如此。學術界必須不斷增強法治觀念,推進依法治學,推動科研評價體系走向法治化、科學化。例如,通過科技成果轉化立法對科研人員進行有效激勵,完善專利法保障智慧財産權等。這些工作做好了,科研人員創新的活力才能被激發起來、釋放出來,融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潮流之中。(黃維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工業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