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歷史啟示

時間:2014-07-02 14:13   來源:光明日報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一系列關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講話,是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宣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觀點,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價值與時代價值有機統一的深刻思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文化方略。

  回顧整個中華文明史,展望中華民族的未來,能清晰地看到諸多優秀、深邃的思想內涵、價值理念和精神滋養貫穿其中,給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加快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帶來諸多啟示。

  其一是中和。這概括了萬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特別是個體的人自身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在於既改造自然以適應人的需要,也調整人的生活方式,以適應自然的規律;人與人的和諧在於既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既考慮局部的利益更照顧整體的利益,以達到整體的協調發展;個體的人自身的和諧,包括身心兩方面的協調,重點在於通過實踐和自省以提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中華文明中關於中和的觀念,對於解決當前中國和世界面臨的種種問題,無疑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其二是包容。“海納百川”的中華文明是一種包容性很強的文明。中華文明的演進過程,是多種文明因素的整合,以華夏文明為核心,核心向周圍擴散,周圍向核心趨同,核心與周圍互相補充、吸收、融合。漢族和漢族以外的55個少數民族,都為中華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中華文明的歷史證明,文明的發展需要包容,唯包容才能百川匯海,唯包容才能不斷壯大。文明鼎盛的戰國時代,不同的學説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爭辯;唐代儒、釋、道三家並用,以科舉考試選拔人才,使出身庶族的士人進入仕途,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能的機會。

  其三是開明。開明的核心有四點,一是民為貴;二是廣開言路,從諫如流;三是舉賢授能;四是以法為準。漢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都是比較開明的盛世。人民中蘊含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人民的智慧和創造,是推動文明發展的主體力量。以唐代為例,太宗問魏徵:明君和暗君的分別,魏徵回答説:“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其四是革新。中華文明包含著變易的思想,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周易》説“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中華文明的歷史,幾千年來經過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變革,而每一次變革都帶來文明的長足發展。從分封制到郡縣制,鞏固了大一統的政治局面;從察舉制到科舉制,促成了新型士人的成長;從裏坊制到街巷制,推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回顧歷史,我們發現革新是文明發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斷革新才能不斷前進,只有不斷革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其五是開放。中國的造紙術和印刷術傳入歐洲,對西方文明的偉大貢獻已是公認的事實。明末以利瑪竇為代表的西方傳教士用科學作為傳教工具,激起中國一部分士大夫對西方哲學和科學的興趣。而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玉米、甘薯和馬鈴薯等美洲作物的傳入和推廣,對滿足中國的糧食需求,從而發展生産力,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近代以來,中國的有志之士為了救亡圖存,向西方的學習經歷了從科學技術層面到政治、人文層面的深化過程,種種新事物的迅速出現,也讓中華文明開始逐漸融入世界文明的主流之中。直至今天,打開大門與走向世界,仍然是中華民族尚在繼續的歷史任務。

  我相信,上述各點對今日之中國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必能以高度的文明重塑自己在當今世界上的形象,必將在世界未來的文明進程中再現自己的輝煌!(袁行霈)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