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衛計局組織醫患互動體驗 “患者”現場。南莊醫院副院長黃燕萍表示,5月27日下午到南海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就診,當時科室只有一位醫生就診,掛號100個,等了大約70分鐘才輪到自己看病,而在這短短的70分鐘裏,這位醫生看了55位病人,平均不到一分半鐘就看完一位病人。“建議醫院增加出診醫生,提高看診品質。”黃燕萍説。
看病時間越來越短,3到5分鐘是常態,現在還有更極端的案例——一分半鐘一個。平均下來,每人只有45秒的時間,除了打招呼和寒暄的幾句話,一次如此重要的溝通會談就基本結束了。
現代醫學技術越來越發達,但看病時間卻越來越短,這是一種社會的普遍感受。醫生變“懶”了,因為各种醫學檢驗技術的發達和快捷,據説聽診器也用得很少了。從理論上來説,各種化學的抽血檢驗或者是各種類型的光線檢查,的確比聽診器更客觀準確,值得信任。但弊端一面卻讓人難以接受。血液檢驗需要通過有創的操作,會帶來額外的痛苦,或許還會出現感染的風險。射線有輻射,對健康不是一個好的選擇。還別忘記了,聽診器等物理類的檢查成本較低,而化學試驗類、射線類的檢查成本較高。
技術讓醫生變懶了?但這或許只是表像。醫患關係變糟糕了,醫生不願意承擔風險了?依然還是表像。最真實的原因是,背後有一套對立的醫患經濟機制在悄悄作怪。
患者花費了更多,醫生才有利。患者不消費或者少消費,醫生就吃虧;生病的人越多,醫生日子越好過,生病的人越少,醫生日子越難過;生重病大病的人越多,醫療系統獲益越多,生重病大病的人越少,醫療系統越受害。聽起來這很荒唐!但它卻真實地發生在此時此刻的當下社會。“一分半鐘”醫生的出現,生動地説明瞭當下醫療産業的本質,一切是工業化生産為經濟服務,醫生的角色是一個經濟生産者,或者説叫做商人,並且是官商。
大多數人就這樣,把健康稀裏糊塗交給“一分半鐘”醫生。這當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但在壟斷的醫療機制下,好醫生資源都被壟斷在公立醫院,儘管背後支撐的運營系統是多麼的野蠻與落後,但你的選擇其實少得可憐。很多時候,就醫是一種剛性需求,你不同意最後也只能選擇同意。往往,你做決定不是為了選擇更好最好的,而是避免最差更差的。
回歸正常的理性吧。病人越少,醫生應該獲益最多,應該幫助更多人群做好健康管理和疾病預防,這才是正道;醫生讓病人花最少的錢看病,應該因此得到獎勵;把主要的資源放在慢性病管理和醫療安全建設上,才能減少大病重病的發生率,這才應該成為主流的醫學領域。
但現在,這一切並沒有發生。你我也不知道,這一天什麼時候會到來。但正常和非正常的狀態,還是有必要鑒別出來。最後的結論是,與其説我們把健康交給了“一分半鐘”醫生,不如説是交給一個荒謬的“主流”醫療服務系統更為準確。某種角度而言,醫生的思維是管理者思維的投射,扮演的只不過是程式的執行者和制度的“替罪羊”,當然你也可以説是受害者、幫兇,都沒問題。唯一重要的是,因為利益鏈堅不可摧,一切公眾認為糟糕的現實往往因此紋絲不動。吳帥(廣東 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