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7具志願軍遺骸歸國,《烈士公祭辦法》出臺,各地紛紛開展“紀念先烈?報效祖國?圓夢中華”活動,推動踐行核心價值觀……清明節緬懷先烈、崇德向善,正在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偉大的精神,總是具有直擊人心的力量。志願軍遺骸歸國儀式讓很多人潸然淚下,因為“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壯舉,滌蕩靈魂。走近先烈,重溫歷史,何嘗不是在仰望道德星空?李大釗、彭湃彰顯了舍生取義的價值選擇,張思德、雷鋒標舉了大公無私的價值取向,焦裕祿、楊善洲詮釋了為民奉獻的價值理念。先烈們身上蘊藏的價值力量,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化育心靈的營養劑。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天,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對道德價值的追求、對精神家園的守望,非但沒有過時,反而更顯迫切。學習先烈的一心為公,幹部作風就會更加清正;效倣先烈的敢於擔當,“扶老”難題就有了破解動力;把先烈的正能量傳播開來,就能廓清迷霧、激濁揚清,讓“最美”人物、平凡善舉更多涌現。
清明灑淚祭先烈,德澤猶在當追思。放在心裏,是最深刻的銘記;落到實處,是最深切的紀念。任何崇高的價值,只有在被實踐的時候才有意義。讓先烈的價值追求內化於心、外化于行,我們就能激發磅薄的前行力量,去實現一代又一代人孜孜以求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