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業內稱為“史上最嚴厲”的進口奶粉新規將陸續開始實施。按照國家質檢總局規定,4月1日起進口嬰幼兒配方乳粉的中文標簽必須在入境前直接印製在最小包裝上,貼牌産品將禁止入境。(4月1日《東方今報》)
“貼牌”洋奶粉終於被禁止入境了。這是監管部門的職責使然,也是消費者的期盼。不過,假如非要説洋奶粉好于國貨,買奶粉非得買進口的,那麼,前提必須是認得準買得對。業內表示,很多消費者在判斷購買的奶粉是不是進口奶粉時,大多以加貼中文標簽為主要判定依據,這其實是一種誤區,給一些“假洋鬼子”以可乘之機。
事實上,一些所謂的洋奶粉在國外根本沒有生産基地,就靠進口大包奶粉在國內灌裝,做出倣冒進口的奶粉商品,以次充好賣出高價並獲得暴利。而一些消費者還頗以為自己很“識貨”呢!
這回,隨著進口奶粉新規的實施,“貼牌”洋奶粉要想再蒙人,恐怕是不太容易了。除了禁止貼牌,還規定,自2014年5月1日起,未經註冊的境外生産企業的嬰幼兒配方乳粉不允許進口;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報檢日期到保質期截止日不足3個月的,不予進口;嚴禁進口大包裝嬰幼兒配方乳粉到境內分裝,進口的嬰幼兒配方乳粉必須已灌裝在向消費者出售的最小零售包裝中。産品包裝上無中文標簽或者中文標簽不符合中國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一律按不合格産品做退貨或銷毀處理。
這不僅意味著進口奶粉更加規範,産品名副其實,也意味著包括進口奶粉生産企業及産地不明確、産品配方不清楚等隱患,都將可能得到解決。
不過,新規雖被稱為“史上最嚴厲”,業內也説“假洋鬼子”將無處藏身,可在筆者看來,“史上最嚴厲”不假,“無處藏身”則還不一定。不難看到,“史上最嚴厲”是要求已獲註冊的境外食品生産企業,在其向我國境內出口的食品包裝上如實標注註冊編號,如此一來,似乎消費者可通過該註冊編號查詢企業資質、産品真偽。問題是複製或假冒個註冊編號並不“高深”,不法商販如果在“貼牌”的同時,把這些也都“補全”,如何是好?
顯然,要防範“貼牌”洋奶粉,真正使“假洋鬼子”無處藏身,還需監管部門加把勁,比如在網上公佈已獲註冊的境外生産企業註冊編號,讓消費者隨時可查。同時不斷提高市場監管能力和技術水準,對假貨發現一起,就嚴打一起。(張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