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不能偏離保障本質

時間:2014-04-01 10:02   來源:經濟日報

  創新值得鼓勵,特別是在創新需求不斷增加的網際網路普惠金融時代。但需要警惕的是,如果創新流於純粹的做秀,或者陷於製造噱頭的泥潭,潛在的風險必然會不斷聚集。

  保險的本質是保障,任何新險種的開發都需要大量數據作為依據,一是考查市場的需求程度;二是涉及費率定價的合理性。如果只是追時尚、“拍腦袋”式的創新,新産品很可能出現保障無法覆蓋風險的新風險,如此,産品也就失去了保險的意義。比如“霧霾健康險”,如果專保霧霾致病的風險,但被保險人卻無法提供霧霾致病的證據,何談理賠;如不是,“霧霾”二字就等於是個噱頭,沒有實際意義,而模糊的條款還容易引發理賠糾紛,最終遭到市場的拒絕。

  人們常説“只買對的,不買貴的”,這句話用在保險保障上就是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險産品。但是,如果保險産品被過度包裝,便模糊了投資者對保障的關注。比如“娛樂寶”,投保人的興奮點更多是在保障以外的附加條件上,這必然影響投保人進行理性的投保。比如7%的收益預期有多大含金量?去年156個積極型的投連險賬戶中,只有3個賬戶投資收益率超過20%,最差的投資回報率為-7.93%,波動相當大,而推出“娛樂寶”的國華人壽,今年1月8日才獲得投資連結賬戶設立許可。

  投資連結保險是一種不承諾投資回報的産品,保險公司在收取資産管理費後,所有的投資收益和投資損失都要由客戶承擔,這種産品只適合追求高收益、又有較高風險承受能力的投保人選擇。如今很多投資者能夠看到的是,“娛樂寶”既有娛樂權益,又有高收益率,但他們並不了解,“娛樂寶”作為保險産品,與其他貨幣基金類的“寶”是有很大區別的。其他“寶”可以隨時贖回,“娛樂寶”卻會産生退保損失,並不適合低收入人群。雖然“娛樂寶”有較低的額度限制,但如果數量眾多的小投資者參與其中,一旦出現波動,還是會産生不小的社會影響,這一點應該引起注意。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