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網路,自主才有安全

時間:2014-03-31 12:55   來源:人民日報

  銀行卡支付網路不止關乎持卡人的財富安全,也關係金融、經濟與資訊安全

  3月21日,作為美歐對俄經濟制裁升級的一部分,國際銀行卡組織維薩、萬事達在未事先通知的情況下,突然宣佈停止向部分俄羅斯銀行提供服務。對此,俄方表示受影響的銀行或會改用中國銀聯網路作為替代。

  銀行卡支付網路的安全問題不可小覷,早就是大國角力的重要內容之一。這張小小的卡片,不止關乎持卡人的財富安全,也關係金融、經濟與資訊安全,是一個國家至關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此前,伊朗、敘利亞遭受的“終止支付網路服務”制裁,便導致了居民日常生活、商家資金往來、銀行頭寸的混亂,極易引發社會恐慌。

  正因此,近年來銀行卡支付網路已引起各國高度重視,加大佈局建設,以防範貨幣戰爭中可能的金融制裁。從國家金融安全形度出發,此次俄羅斯受制裁事件再次提醒我們要居安思危,必須重新審視我國銀行卡網路的安全問題,鞏固自主轉接清算網路的地位,讓老百姓用得安全、用得放心。

  與俄羅斯不同,根據國家戰略部署,我們已經未雨綢繆,牢牢掌握了境內銀行卡網路的自主權。儘管隨著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新興支付方式導致的若干新問題還有待觀察探討,但是中國銀聯網路系統的樞紐、主導作用依然舉足輕重。而銀聯自身也還得加強對大數據時代的敏感性,進一步擴大開放與合作,提高資訊的整合度和網路運作的效率。

  避免關鍵時刻受到國際支付霸權的要挾,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的態度,掌握主動權。同時,也要正確看待鼓勵市場競爭和發展本土品牌的關係。2010年美國政府拿所謂“銀聯壟斷”向WTO提出仲裁以來,國內外對“壟斷”“封閉”“保護”的批評甚囂塵上。越是眾説紛紜,我們越要清醒認識到銀行卡網路的雙重屬性,它絕不僅是市場化的私人産品,還是關乎主權榮辱的“公共品”。在一個較長的過程中,作為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個人支付系統,最好還需要政府和相關機構主導。

  一方面,有策略、有步驟地適度放開,同時必須堅決維護國家主權與金融資訊安全。根據WTO相關裁定,有關部門正在制定機構管理辦法。未來,必然會對境外機構在華開展相關業務設置準入限制,比如,基礎設施必須設在中國境內,決不允許將數據傳輸到境外,嚴格遵守法律法規等。

  同時,引進來更要走出去,推動本土品牌走向全球。下一步,還需要繼續拓展國際化佈局,體現大國實力全方位的存在。而對金融基礎設施缺乏的後發國家提供的援建,還將進一步增強我們的國際話語權,客觀上為中國在區域經濟合作中提供金融與政治支援。(黃憲 作者為武漢大學金融發展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