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因“疫苗有風險”就否定疫苗接種

時間:2013-12-24 12:28   來源:新京報

  近來接連發生多起疑似嬰兒接種B型肝炎疫苗致死事件,將疫苗生産公司和監管部門推向了風口浪尖,而因致死嬰兒屍檢報告尚未完成,又讓一系列事件變得迷霧重重。記者調查發現,“偶合死亡”背後本身便存在嬰兒是否需要在出生24小時之內便要接種B型肝炎疫苗的爭議。

  平心而論,這些嬰兒死亡事件,究竟是“偶合死亡”,還是由疫苗接種所致,當然要徹查。在真相調查清楚之前,基於嬰兒死亡與接種疫苗之間可能存在的相關性,有必要啟動應急叫停機制,但因此便對疫苗接種全盤否定,甚至引發公眾對於疫苗接種必要性的懷疑、排斥,有失科學。

  事實上,由於疫苗生産本身的技術限制,及接種者個體之間的差異,疫苗接種存在不良反應風險是常識。即便是在國外,對疫苗品質有更嚴格的風險管控,疫苗接種的不良反應率仍存在。通常認為,疫苗的不良反應率只要小于1:50000~1:100000都是安全的。

  對於“疫苗受害者”,的確該有相應的救助機制,但若因此否定預防接種,甚至認為不接種疫苗更安全,或是因小概率的風險而放棄預防接種給整個社會帶來的整體健康收益。

  在這方面,並非沒有教訓。1974年,英國媒體報道接種白百破疫苗後發生36起嚴重神經系統反應,導致接種工作中斷,接種率從81%大幅下降到31%。但隨著疫苗接種率下滑,發病率由接近之前1/10萬上升至100/10萬~200/10萬,從而形成百日咳的疫情。類似因“抵制疫苗”運動而引發大範圍疫情的案例,在日本、歐洲都曾發生。

  基於此,對於疫苗不良反應,固然需要建立完善的監測體系,並確保不良反應的及時公開,以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從而確保疫苗接種的安全風險可控。但假如因為“疫苗有風險”,便簡單地懷疑與抵制疫苗接種,卻極有可能走向歧途,並衍生出更高的公共衛生風險。(武潔)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